- 热门搜索:
- 一次性口罩 汤臣倍健 避孕套
糖尿病的血糖指数升高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由血糖升高引起的相关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足。 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后会导致脚烂,引起脊髓炎,甚至引起败血症,最后不得不截肢。甚至会因为感染问题触发心脑疾病,出现皮肤溃烂、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足早期的症状有哪些? 糖尿病足“报到”信号 1、麻木感 糖尿病足早期会由于足部缺血,神经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导致出现麻木、供血充足,糖尿病足的麻木是一直持续的麻,到后面可能会产生神经病变失去感觉。 2、足部变色 由于缺血导致的糖尿病足因为供血不好,早期足部可能会发白,到晚期会发黑。由于神经病变导致的糖尿病足会出现发红,后期随着色素沉着而发黑。脚部的颜色变化还会向上影响到小腿甚至大腿。 3、疼痛 脚部经常感觉到凉、一碰就疼,这也是早期会出现的症状。还有就是脚走路会感觉疼休息后缓解,再接着走还是会疼,这是因为血管闭塞或者阻塞所致,也叫作间歇性跛行。 4、脚趾发白 肝病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脚趾发白的情况,一旦糖尿病患者发现这种状况就要警惕糖尿病足了。 5、疲乏无力 此外,糖尿病足的早期患者会感觉到足部疲乏无力、感觉迟钝。 糖尿病足分哪几种类型? 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神经型、缺血型和神经缺血型(也称混合型)。 1、神经型:以足部神经病变为主,血液循环良好,这种患者足部通常是温暖、麻木、干燥 的,疼痛不明显,足部动脉搏动良好,治疗相对容易,但易复发。 2、缺血型:以足部血管病变为主,神经功能尚好,这种患者常表现为足部发凉,皮肤苍 白,足部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治疗难度大、截肢率高。 3、神经缺血型:同时具有足部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足部感觉和动脉搏动都减弱。 我国的糖尿病足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缺血型,而单纯神经型比较少见。 预防糖尿病足6大要点 糖尿病足跟血糖高低有直接的关系,血糖越高,越容易发病。想要避免糖尿病足的出现,除了需要控制好血糖外,还需要保护好足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细节: 1、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感觉迟钝、神经麻木,因此行走过程中出现伤口都不容易发现,所以平时要避免赤脚行走,避免出现伤口。 2、保持足部皮肤湿润柔软,避免发生皮肤干裂,增加感染几率。不过不能在脚上残留乳液,尤其是脚趾之间。 3、每天用温水和肥皂洗脚,仔细擦干,避免滋生致病细菌。 4、定期修剪脚趾甲,预防指甲过长损伤足部,当然剪指甲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剪到其他位置,伤到脚趾。 5、保持足部温暖,穿宽松袜子,避免脚被淋湿。 6、糖尿病患者需要戒烟,因为抽烟会损伤体内血管,减少血液运输氧气能力。糖尿病患者抽烟的话会明显增加截肢风险。
2021-01-04
想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不容易,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能坚持下来规范的饮食也很难得。 今天,小编总结了10条饮食方法,好记又有用。 1 补钾 饮食中钠和钾的比值与血压高低成正比,简单来说,就是要少钠多钾,可在市场上购买富钾低钠盐,取代平时吃的盐;另外,应适当摄取香蕉、马铃薯等富含钾的食物。 2 补蛋白质 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血管的代谢,血管的老化就会加剧,加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形成。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包括:牛奶、鱼类、鸡蛋清、瘦肉、豆制品等。 3 果蔬 每天人体需要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可以通过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来满足。有人提倡,每天吃1-2只苹果,有益于健康,水果还可补充钙、钾、铁、镁等。 4 补钙 有实验证实:让高血压患者每天服1g钙,8星期后发现血压下降;而低钙的食物易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应多吃些富含钙的食品,如牛奶、黄豆、鱼虾等。 5 补铁 有研究发现,老年的高血压患者血浆铁普遍会低于正常,因此,多摄入一些豌豆、木耳等富铁食物,不但可以帮助降血压,还可预防老年贫血。 除了通过食补调养,还要注意饮食禁忌。 1 忌高盐 调查研究发现,在已确诊的高血压病患者中,盐敏感性高血压占了28%~74%,盐摄入量越多,血压水平越高,而盐摄入量下降后血压也随之下降,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下降。因此,要注意忌高盐饮食。 2 忌烟酒 吸烟者冠心病发病风险比不吸烟者增高2倍;有吸烟习惯的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血压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升高,因此,建议高血压患者最好不要饮酒。 3 忌高脂 高血脂和肥胖与高血压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日常饮食中要低脂饮食,少吃含脂类多的食物,如:肥肉、猪油及动物内脏。吃得过多会使体内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过度,这对于预防控制高血压是非常不利的。 4 忌过饱 每天饱食,而运动量却没有达到消化掉食物的强度,必然导致肥胖。肥胖是高血压的一大危险因素,减肥的第一原则就是少食,不过调整食量要循序渐进,避免压力过大带来的血压波动。 5 忌单一 高血压患者要注意摄入食物的多样性,注重营养搭配。适当补充蛋白质、粗细搭配、适当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应选低糖型或中等含糖的水果。 总之,高血压患者要在饮食上注意提高质、控制量,积极预防血压异常波动,保证正常规律饮食。
2021-01-04
得糖尿病后,每天生活的关注点就多了一个:那就是血糖! 对于大多数糖友而言,不吃饭血糖正常,吃饭后血糖就高得一塌糊涂,餐后高血糖成为糖友最伤脑筋的事! 如果你已经控制每日三餐应吃的碳水化合物的份量,而血糖仍控制不理想时,可以考虑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这个办法对控制餐后血糖很有效! 我们的身体内环境就像一个花园,低GI食物如春雨般滋养着花园的土壤,而高GI食物如大暴雨一样,将花园的土壤打的四处飞溅。 这就是为什么吃同样多的碳水化合物,血糖波动却不一样,因为某些是春雨,某些是大暴雨。 看到这,您懂了吧,控制餐后血糖,可以多选择低GI食物。 6个因素影响食物的GI 1、淀粉的糊化程度。 淀粉的糊化程度越低,消化越慢,如有嚼劲的面条较软糯的面条糊化程度低。 2、食物的物理结构。 豆类、种子的种皮有物理阻隔的作用,可以减慢消化酶与内部淀粉的接触,消化速度变慢。全谷物有种皮的保护作用,GI较精白米面低。 3、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 直链淀粉含量高,血糖生成指数低,如豆类;支链淀粉含量高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高,如面粉。 4、食物的加工程度。 食物体积越小,消化酶和水越容易进入,消化越快。这就是为什么粗颗粒的燕麦片比速溶细颗粒的燕麦片GI值低。 5、食物的酸度。 食物中的酸可以减缓胃排空,以至减慢食物和淀粉的消化。这就是为什么在食物中添加醋和柠檬汁有助于降低食物的GI。 6、脂肪的含量。 脂肪可以减缓胃排空,减慢食物和淀粉的消化吸收速度。烧烤土豆的血糖生成指数是82,炸土豆条的血糖生成指数是63。 知道了以上6个因素,就可以大致估算出食物的GI值了。 在此提醒大家一句:低GI的高脂肪食物咱还是别吃了,因为得不偿失,血糖虽然没升上去,但脂肪摄入却多了。 不同食物的GI值怎么看 现有的科学数据已经测出了很多种食物的GI值,常见低GI食物举例:全麦面、糙米、粉丝、通心粉、黄豆、绿豆、扁豆、豆腐、无糖豆浆、花生、绿色蔬菜、芒果、桃子、苹果、奇异果、柳橙、木瓜、草莓、苹果、樱桃、葡萄、葡萄柚、梨、多数海鲜及肉类、奶油、巧克力、无糖优格、脱脂/低脂奶、奶酪。 中GI食物和高GI食物如何变成低GI食物呢?小编教你几个办法。 执行低GI饮食法 1、每餐至少搭配1碗煮熟的蔬菜 大部分蔬菜是低GI的食物,若吃高GI食物时,可与GI较低的食物一起食用。例如:吃白饭或糯米饭时,多吃蔬菜,吃白土司(面包)可多夹些生菜色拉,可平衡食物的GI值。 2、吃米饭以糙米或全谷杂粮米取代白米饭 糙米的GI值比白米饭低,膳食纤维含量高、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比白米饭高。 3、吃面以粉丝和意大利面取代白面条 粉丝为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意大利面为中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白米饭和糯米饭为高升糖指数的食物。 4、以水果代替甜食 水果除了西瓜和菠萝外,大部分是低升糖指数,如想吃甜食可以选择低GI水果取代含糖量高的甜点,还可以达到均衡饮食的目的。 5、食物中加醋 在日常烹调中,记得通过添加醋和柠檬汁的方法来降低食物的GI。 采用了低GI饮食,用餐时也要细嚼慢咽,可以避免吃太快而吃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导致饭后血糖过高。
2020-12-29
中医认为,养生分四季,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而我们现在所处的冬季最关键是养肾。 补肾当然没错,不过小编给大家提个醒,冬季也别忽视了心脏的健康!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它一旦出了问题,那就是要命的事儿,刚刚过去的2019年底,35岁的演员高以翔因为心源性猝死去世,为每个人敲响了警钟。 心脏哪些危险时刻要尽可能避开 保护心脏,要做好这8件事 第一,心脏怕起得太急,早晨起床不妨“拖延症” 叫醒你的不是梦想,而是闹钟! 你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被闹铃突然惊醒,心跳加快,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人在睡着时,血压会降低,而清晨半清醒状态下,血压开始升高,此时心脏血管也会受到影响,严重时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现栓塞。 早晨起床不如赖会床,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那么着急起身,等个三五分钟,等完全清醒后再起床,有助于保护心脏。 第二,心脏怕便秘,多吃蔬果早预防 早起后,大多数人首先要先去上个厕所。你知道吗,有人上厕所时候心脏病发作离世了!这听起来像个段子,实际上却在现实生活中上演过,背后的罪魁祸首是常见的便秘。便秘者排便困难,上厕所时需要更加用力,当胸腔压力增加,心脏血液回流就会减少,此时就容易导致心脏病发作。 保护心脏,从预防便秘做起,一日三餐多吃点新鲜蔬果。出现严重的便秘,最好及时就医哦! 第三,心脏怕宅,冬季也要适当运动 心脏出了问题,很多人都不敢运动了,其实,患有心脏疾病的人,一旦病情稳定,也可以在可承受范围内做做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力,降低心肌损害,降低猝死风险。 即使你的心脏没任何毛病,也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心脏健康也需要运动。 第四,心脏怕冷,冬季要做好保暖 寒冷的冬天可能带来好看的雪花,却也可能影响你的心脏健康。冬季是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等心脏疾病的高发期,这是因为当气温下降,血管遇冷收缩,甚至痉挛,很容易导致血压升高或心肌缺血。 为了心脏着想,冬季出门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美丽“冻”人不可取。 第五,心脏怕咸,冬季饮食也要清淡 冬季寒冷,人不自觉就会多吃点,如果你仔细观察,可能会发现冬天的饭菜多是重口味,家庭自制咸菜、熏肉、腊肠、红烧肉等都是高盐食物。中医讲“咸入肾”,保证适量的食盐摄入,有助于身体,但殊不知,高盐也正在伤害你的心脏。盐含有钠,钠元素会导致人的血压升高,而血压一旦升高,就会直接影响心脏健康。 不想心脏出事,冬季吃饭也要注意荤素搭配,不管外出就餐还是在家做饭,清淡一点准没错。 第六,心脏怕压力,调节情绪少不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尤其是现代社会各种压力袭来,让人喘不过气。当压力过大,出现紧张焦虑时,人会变得暴躁,心跳也会加快。此时血压升高,心脏的耗氧量也会增加,长期如此,心脏也会受伤。 及时排解不良情绪,让自己多一点开心,你开心了,心脏才舒服。 第七,心脏怕烫,洗澡水温不要太高 睡前洗个热水澡,一天的疲劳似乎都随着水汽蒸发了,但洗澡如果是在密闭的空间,人可能出现缺氧,导致头晕目眩的情况。另外,如果洗澡水温过高,有可能导致皮肤血管扩张,此时心血管容易因为缺血痉挛,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 洗澡不要贪热,洗澡时间也不要过久,以免“心”头大患。 第八,心脏怕熬夜,冬季睡眠要足够 高以翔猝去世后,有网友认为,节目组深夜还在录制高强度节目,才导致了最终的悲剧。这并非没有依据。《Cardiovascular Research》一项囊括111205名参与者的研究结果显示,睡眠不足是弱势群体患心脏病风险更高的原因之一。 心脏一直努力地跳动工作,不要让熬夜增加它的负担了,放下手机和工作,把深夜时间留给睡眠吧!
2020-12-29
胰岛素是临床常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也是最有效的降糖措施之一。现有胰岛素的种类众多,用法用量又各不相同。很多糖友甚至一些刚入行的临床医生常常会把胰岛素的名称及用法混淆。如果想掌握胰岛素的正确用法,必须先了解一下胰岛素的结构及分类。 下面就胰岛素的结构教大家怎么巧记胰岛素的分类及正确用法: 胰岛素分子是由6个胰岛素分子和2个Zn离子形成的晶体状六聚体,这是胰岛素在β细胞中的储存形式,但真正要被人体吸收它是以单聚体的形式。也就是说胰岛素必须从六聚体经过裂解变成单聚体,才能发挥降糖作用,弄明白这些,就很容易理解不同时效胰岛素的作用了。 目前胰岛素主要分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类似物,其中动物胰岛素由于剂型较单一,品种不全,且容易发生免疫原性,临床上较少用。根据作用时间不同则可以分为超短效胰岛素(又称速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 (1)超短效胰岛素: 主要有赖辅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谷赖胰岛素。这三个都是人胰岛素类似物,是通过将人胰岛素的肽链上的氨基酸进行移位、替代、重组等进行新的排列,来改变胰岛素作用时间。 赖辅胰岛素是在人胰岛素B28位脯氨酸由带负电荷的赖氨酸取代而形成;而门冬胰岛素是由人胰岛素B28位脯氨酸由天门冬氨酸代替形成;谷赖胰岛素则是人胰岛素B29位被谷氨酸取代形成,是目前唯一的无锌离子的胰岛素。 之所以它们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挥降糖作用就是因为这些结构的改变使电荷排斥,阻隔了胰岛素单体间的自我聚合。在溶液中胰岛素主要以单体和双体的混合物形式存在,而单体就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构,所以其作用时间就快了。 提醒:这类胰岛素只能皮下注射,药物注射后10min内需进餐,以免出现低血糖反应。 (2)短效胰岛素(R): 又叫做普通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短效胰岛素的基本结构为六聚体,皮下注射后解离成二聚体和单聚体才能被吸收吗,发挥作用。由于这个解离过程延长了胰岛素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所以,需在餐前30分钟注射。 提醒:当看到胰岛素后面带“R”字的标志时,记得注射后30分钟才能进餐哦! (3)中效胰岛素(NPH): 主要是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和胰岛素混悬液,临床上常用的有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等。中效胰岛素的结构是通过鱼精蛋白将几个六聚体聚集在一起,从而解离为单体的时间需要更长,这样就能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 提醒:这类胰岛素只能皮下注射,用于控制空腹血糖,且需每天定时分一次或二次使用哦! (4)长效胰岛素: 主要有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和德谷胰岛素。 这三种胰岛素都属于人胰岛素类似物,其中: 甘精胰岛素是通过改变氨基酸的排列使胰岛素的等电点发生改变,从原来的PH5.14变为6.17,人体PH值是7.14,这样当它注入到人体内,由于等电点不同,进入人体后就会发生沉淀,同时,因为制剂中存在锌离子,能增加胰岛素六聚体的稳定性,六聚体分解的时间也延长,降糖作用也延长。 地特胰岛素和德谷胰岛素则是通过氨基酸的改变以及脂肪侧链的加入使其成为稳定的六聚体,皮下注射后其吸收扩散速度缓慢,脂肪酸侧链与血液中的白蛋白可逆性结合,进一步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 提醒:此类胰岛素仅可皮下注射,用于控制空腹血糖,一般每日定时皮下注射一次。 (5)预混胰岛素: 是将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使得同时具备短效和长效作用的胰岛素。我们常看到带数字的的胰岛素(如30R、50R等),其中的数字代表的就是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成分所占的比例。 提醒:预混型的胰岛素只能皮下注射,使用前需摇匀。同时需注意含有人胰岛素成分的预混胰岛素是需要餐前15~30分钟注射;而含有胰岛素类似物成分的胰岛素注射后无需等待,可以马上进餐哦!
2020-12-21
人们到底是怎样患上糖尿病的呢? 很多人觉得一定是和吃糖有关系,其实不然!先不说糖尿病病因有多复杂,只说糖也分很多种,能不能吃糖取决于有没有吃对糖! 吃糖好不好? 6种糖营养价值大不同! 糖指的是碳水化合物,是人体3大能量来源之一,它其实有单糖、低聚糖、多糖之分。以下是6种我们常常提起的糖,能够对身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很多人却分不清楚它们的作用和转化关系。 1、葡萄糖 重要营养葡萄糖是一种单糖,也是人体内糖类物质的基本单位,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糖,最终会被分解为葡萄糖而吸收。葡萄糖既可游离在血液中、各器官外周组织中,也可以被肝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葡萄糖是维持人体生命必不可少的营养,但如果体内葡萄糖过多,确实对健康十分不利。 2、蔗糖 改善贫血。蔗糖是低聚糖的一种,也是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食品添加糖,它的人体吸收率很高,食用以后会在肠胃中迅速转化成葡萄糖和果糖,为大脑和机体补充能量。 适当的蔗糖可增加氨基酸活跃度并促进蛋白质合成,还可以促进钙和铁的吸收,因此低血糖、营养不良、贫血者发病时可适当补充蔗糖,有一定缓解病情、辅助补血的作用。但摄入过多容易引起龋齿、脱水、肠胃炎症、血糖升高、肥胖等问题。 【主要来源】蔗糖类食品,比如白、红、黑糖,以及富含添加糖的饮料和食品等。 3、淀粉 血糖升高淀粉属于多糖类,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之分,会在唾液或胰液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而麦芽糖又会在肠道内水解为葡萄糖,并被人体吸收。 淀粉可增加肠道粪便分量,促进排泄;在肠道内分解时可产生大量丁盐酸,有一定抑制大肠内壁细胞癌变的作用。但摄入过多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肥胖、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 【主要来源】谷类、薯类、豆类等。 4、膳食纤维 有益肠道膳食纤维属于多糖类,分为可溶性和不可溶性两种,由于人体内不含β-糖苷酶,因此不能被消化和吸收。 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在肠道内吸附大量水分,促进排泄,还可以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延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胆固醇的吸收。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则能促进肠胃蠕动,缓解消化不良和便秘。 【主要来源】燕麦、黑麦、麦麸、糙米等未经精细加工的全谷物食品,笋、绿叶蔬菜、苹果、梨、桑葚等果蔬,以及魔芋、菊粉等制品。 5、乳糖 补脑补钙。乳糖是低聚糖,不被胃部吸收,会在人体的肠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其中葡萄糖提供能量,半乳糖则会形成半乳糖脑苷脂,参与大脑和神经发育。 乳糖还可以促进人体肠道内某些乳酸菌的生成,乳酸菌又可以促进钙吸收和肠蠕动,有益于骨骼和肠道健康。 【主要来源】母乳、动物乳汁以及乳制品、配方奶粉等。 6、果糖 脂肪增多。果糖是葡萄糖的异构糖,甜度最高,主要由肝脏代谢。果糖容易让人体胰岛素、瘦素水平降低,而饥饿激素水平升高,因此过量摄入可能引发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或高血脂等。 【主要来源】水果和蜂蜜是果糖的主要来源,高糖水果主要有榴莲、荔枝、提子、甘蔗、香蕉、甜枣、葡萄等。 这样吃糖更健康 糖尿病已经位列全球十大致死病因之一,多达一半的死亡患者属于60岁以下人群,可见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预防糖尿病!那么怎样科学吃糖才能不伤身,还能帮我们预防高血糖呢? 据《英国医学杂志》对近20万人超过10年的数据统计分析,糖类摄入量的多少可能才是死亡率高低的关键! 1、每天糖类能量不超过1/3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由食物提供的能量应不少于1200~1600大卡。而研究发现,在碳水化合物能量中,摄入糖类获得的能量占5~20%的人死亡率相对较低,比占35%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了17%,死亡风险降低了13%。 【建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人每天摄入添加糖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高血糖、糖前期、糖尿病患者则要更低,需谨遵医嘱严格控糖。 2、每天淀粉摄入占20~30%在每天通过碳水化合物获取的能量中,淀粉类能量占20~30%的人,要比只占10%的人死亡风险低了14%。淀粉主要来源于谷类、薯类主食,假如主食摄入不足,可能会对健康不利。 【建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人每日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3、每天膳食纤维摄入15~30g世界卫生组织各国营养学界建议,成人每天至少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然而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膳食纤维仅为13.3g。研究显示,每天摄入15~30g膳食纤维的人比每天只摄入5g的人,死亡风险降低了32%。 【建议】控糖适合常吃秋葵、山药、海带、银耳、魔芋等,特别是魔芋,除了膳食纤维还富含葡甘露聚糖,可以干扰身体对葡萄糖的吸收。
2020-12-21
糖尿饮食黑名单——零食篇 1 薯片、薯条 拉黑理由:含致癌物、能量高 热量太高,而且这类零食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致癌物——丙烯酰胺。还有大量的的膨松剂、增味剂、反式脂肪酸以及过量的盐,所以不建议吃。 2 蛋黄派 拉黑理由:反式脂肪酸、添加剂 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和添加剂,蛋黄派在不求营养,只求口感的路上越走越远。高热量、高糖分只会让血糖“跳高”,为了解馋而吃,实在是不划算。 3 烤肠 拉黑理由:大量添加剂、油多、盐多 烤肠里的肉都是以淀粉、大豆蛋白等制成的仿造肉,为了让这种仿造肉吃起来更香,商家会在其中加入大量含有焦磷酸钠、山梨酸钾的食品添加剂。 4 炸鸡 拉黑理由:高热量、高脂肪 炸制食品带来的不只是美味,还有过高的热量和脂肪。患有糖尿病在饮食方面要低糖低脂低热量清淡饮食,不能吃炸鸡。 5 酥类甜点 拉黑理由:香精多、高糖、高脂肪 酥香的背后依靠的是大量脂肪、糖以及添加剂,虽然闻起来让人食欲大振,但跟蛋黄派一样,营养价值极低。 6 果脯、蜜饯 拉黑理由:极高的升糖能力。 果脯、蜜饯通常含糖量较高,可高达70%,对于糖尿病患者等不宜过多摄入糖的人群,最好选择那些以功能性甜味剂代替蔗糖的蜜饯产品。 糖尿饮食黑名单——肉类篇 1 太红的肉制品 拉黑理由:亚硝酸盐超标 2 烤串、熏肉 拉黑理由:致癌、油多 糖尿饮食黑名单——外卖篇 1 鱼香肉丝 拉黑理由:油多、盐多、糖多 2、水煮鱼 拉黑理由:油脂严重超标 3 麻辣香锅 拉黑理由:油多、盐多 糖尿饮食黑名单——饮料篇 1 各种颜色的果饮 拉黑理由:糖分多 2 碳酸饮料 拉黑理由:伤牙、伤胃 以上黑名单上的食物大多数都是加工类食品,这些食物不是添加剂多,就是油盐多;不是没有营养,就是把有营养的东西搞得没营养了。所以建议各位糖友不给黑名单食物“耍威风”的机会。 糖尿病人应该平衡膳食,也就是在总热量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谷类、肉、蛋、奶、蔬菜及水果种类齐全,以便获得均衡营养。 建议吃升糖指数低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青菜、芹菜等;水果如柚子、猕猴桃、草莓、青苹果;蛋白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纯牛奶、鱼类等;主食最好选择粗粮如玉米面、荞麦面、燕麦面做成的馒头。但都的注意量,一定要注意饮食,以免病情控制不好,影响生活质量。
2020-12-17
糖尿病与口腔疾病之间是一种双向关系,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诱发口腔疾病,口腔疾病也会导致糖尿病的恶化[1,2],糖尿病患者的口腔健康问题不加以控制将导致更为严重的全身系统疾病[3]。 既然口腔炎症能够预测糖尿病风险,那保持口腔健康是否能够降低糖尿病风险呢? 答案是肯定的! 并且降低糖尿病风险的这个小窍门完全没有技术门槛,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操作,那就是——刷牙! 1 每天认真刷牙三次,糖尿病风险可以降低8%! 最近发表在欧洲糖尿病协会(EASD)官方期刊《diabetologia》上的一项研究探索了刷牙次数是如何影响糖尿病风险的。 这项来自韩国的研究分析了2003年至2006年之间从韩国国家健康保险系统健康检查队列(NHIS-HEALS)收集的188013名受试者的数据,这些受试者均有口腔卫生指标或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完整数据,其中还包括了自我报告的口腔卫生行为(刷牙次数、出于任何原因的牙科就诊和专业的牙齿清洁)以及由口腔医生检查后上报的牙齿缺失的数量。 研究发现17.5%(大约六分之一)的受试者患有牙周疾病。在进行了10年的中位随访后,有31545人(16%)患了糖尿病。 在调整患者人口统计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血压,社会经济状况)、身体活动、饮酒、吸烟状况、血管危险因素和癌症病史后,研究者得出结论: 牙周疾病的增加使得糖尿病风险增加9%; 牙齿数量变化(缺失≥15颗)使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21%; 频繁刷牙(每天3次或以上)可使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8%!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来自韩国的研究并没有将其它影响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酒、吸烟、含糖饮料摄入等)纳入其中,仅就刷牙、牙周疾病和牙齿缺损数量等口腔问题进行了讨论。 研究结论可以看到刷牙本身对于糖尿病风险的降低作用,证明刷牙真的是一项超高性价比的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了! 2 刷牙对年轻人更重要! 除了上述针对总体人群的结果分析,研究者们还按照性别、年龄进行了分组分析,结果发现,52岁以下人群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受牙周疾病的影响更大!52岁以上人群患有牙周病,糖尿病风险仅增加6%,而52岁以下的人如果患有牙周疾病,糖尿病风险就会增加14%! 换句话说,好好护理牙齿、牙周疾病发病时间越晚,糖尿病风险也会更低!所以年轻人更要好好刷牙哦! 这项研究中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与性别有关的。 女性每天刷2次牙就能比只刷1次或者不刷的人降低8%的糖尿病风险,而刷上3次或更多,就能降低14%的糖尿病风险。而勤刷牙的男性却只能降低5%左右的糖尿病风险。 3 刷牙一定要用正确的方式吗? 相信不少人在看到口腔健康相关的文章的时候,都会被科普一遍“正确的”刷牙方法。但今天我们介绍的这项研究,并没有就这方面对刷牙这件事进行正确的方法指导。 总体来说,只要刷了,一定比不刷要好。 如果一味拘泥于正确的方式,反而可能会导致我们对刷牙这件事产生逆反,所以小编对于“不用正确的方式刷牙等于没刷”的观点并不赞同。 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刷牙和普通的口腔清洁(漱口水、清水漱口、牙线清洁等)不能等同起来,为了口腔健康、不得糖尿病,我们还是乖乖地每天认真刷牙3次吧! 参考文献: 1.Kudiyirickal MG。Pappachan JM.Diabetes mellitus and oral heathEJ].Endocrine,2015,49(t):27—34. 2.童利珍,欧阳燕,韩莹,等.2型糖尿病并发牙周病168例的健康教育[J].护理与康复,2014,13(2):180一181. 3.Darling—Fisher CS,Kanjirath PP.Peters MC.et al.
2020-12-17
糖尿病可以说是在如今社会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它给患者身心所造成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学会在生活中科学控糖,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根本治疗方法之一。不论糖尿病属何种类型、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是否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都应该严格进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控制。 今天小编奉上一个“控糖”的饮食攻略,各位小主请查收~ 1 饭前食醋 醋可减慢淀粉转化成糖的过程。醋中所含的乙酸有助于使淀粉酵素(可将淀粉转化为糖的一种酶)失效。醋还可以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新陈代谢。建议饭前适量喝点醋,或者在肉类或蔬菜上加点醋。 2 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每日3大餐分为5~6小餐,分别在早晨、中午、下午、临睡前进餐,餐间安排2~3次点心,以减少餐后高血糖,同时避免餐前饥饿感。注意,如果当天体力劳动强度大时,也应注意适当加餐。 想要控制好血糖,还需要在吃饭的时候控制好速度,要做到细嚼慢咽。因为当吃饭的速度太快时,可能会导致消化负担加大,更容易引起血糖波动。充分咀嚼食物,有助于吸收营养、降低血糖。 3 低GI饮食为主 “GI”即“升糖指数”,简单来说,越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的食物,其GI值就越高。一般来讲,难消化、胃排空速度慢的食物GI值较低。 由于粗粮、全谷类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相对比精细的米面来说更难被消化,因此它们的GI值都比较低。除了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之外,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GI值也比较低。所以日常的饮食,应该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的食物。 如:蔬菜能量低、含糖少,富含膳食纤维、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对于防止高血压和高血脂也很有好处。其中,以深绿色蔬菜(菠菜、芹菜、空心菜、韭菜等)为优先,因为它能更好的补充人体所需的钙质。 蛋白质来源以大豆及其豆制品为好,一方面,其所含蛋白质量多、质好;另一方面,其不含胆固醇,具有降脂作用,故可代替部分动物性食品。 4 控制主食摄入 一般来说,主食指代的是淀粉类食物,如米饭、面条等。富含淀粉的食物在水解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糖分,易导致餐后血糖升高,因此一定要控制主食的摄入。 日常尽量用全谷类、粗粮来代替精白米面,尽量保证有一定量的主食摄入,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血糖、治疗糖尿病。 5 补充铬元素 铬元素是高血糖的“克星”,铬元素有助于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的效率,让糖分更好进入到细胞,而不是停留在血液中,它是血糖调节剂。 所以日常饮食要补充含有铬元素的食物,如:牛肉、鸡肉、蛤蜊、鸡蛋、玉米、花生、蘑菇、菠菜、胡萝卜、香蕉、葡萄等。 6 变食物的加工方法 很多人都不知道,同样的食物,其加工的方法不同,也会使得他们对于糖类的吸收率有所不同。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妨改变一下食物的加工与烹饪方法。 通俗的来讲,越是精细的食物,就越容易被人体所吸收,也就越容易使得身体内的血糖含量升高,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与其食用一些精细的食物,不妨将食物整粒的进行蒸煮,对于水果来说也是一样的。 7 改变进食的顺序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进食时对于食物的进食顺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食物的进食顺序,也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血糖的含量。 简单的来说,在进食的时候,最先开始应该多吃一些不容易使血糖升高的食物,然后再吃一些主食,比如在进食的时候,可以先吃一些比较清淡的蔬菜,然后再少量的吃一些米饭,这样就会使得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上升指数比先吃米饭小很多。 以上7个简单饮食改变有助于控制血糖。 糖尿病人群是中风的高发人群,控制饮食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方面,糖尿病患者了解一些控制血糖的妙招是很有益处的。
2020-12-08
糖尿病的诊断可不仅是喝糖水那么简单,往往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漏诊和误诊。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导致糖尿病漏诊的5个误区和导致糖尿病误诊的3个误区。 导致糖尿病漏诊的5个误区误区 1、没有糖尿病症状,应该没有糖尿病 病例:李大叔今年单位体检时被诊断为糖尿病,他不能理解,自觉平日里活动、精神都很好,没有口干、消瘦、尿多等任何不适,他觉得自己并没有糖尿病。 他的OGTT(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粉试验)化验结果显示:空腹血8.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2mmol/L。 正确答案:9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点是: 首先是年龄大,起病隐匿,不像1型糖尿病那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其次是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特别是口渴中枢功能减退,对血糖升高后的血液浓度变化感觉迟钝,加上平时肾小管浓缩功能差,夜尿多,所以大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甚至全程都没有典型的口干、多尿等临床症状。 所以不能依靠单纯的口干、尿多症状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 误区2:空腹及餐后血糖偏高,应该不是糖尿病 病例:李女士今年的体检结果在参考范围内,看了化验单后面的参考值范围后,她觉的自己也不是糖尿病。 她的OGTT(口服75克粉试验)化验结果显示:空腹血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9mmol/L。 正确答案:在诊断2型糖尿病时,我们的血糖就已经发生变化多年了,这一表现医学上叫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又叫糖尿病前期。 这时如果我们及时处理,可以防止糖尿病的发生。很多人往往忽略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的诊断,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成临床糖尿病,而且糖尿病前期已经启动了并发症的发生机制。 误区3:空腹血糖正常,不考虑糖尿病 病例:刘阿姨的单位每年安排体检,体检套餐中包含的空腹血糖项目每年检测均正常,直到近些天来因外伤后足部溃烂一直迁延未愈,大医院正规就诊后,医生告诉她患上了糖尿病足, 她的OGTT(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粉试验)化验结果显示: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5.2mmol/L。 正确答案:我们诊断糖尿病,要注重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 空腹血糖正常并不代表不存在糖代谢紊乱,餐后血糖≥11.1mmol/L,一样诊断糖尿病,不要陷入只测空腹血糖排除糖尿病的误区,餐后血糖高一样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误区4:普通餐的血糖正常,应该没有糖尿病 病例:王阿姨的体检套餐中同时包含了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空腹、餐后血糖年年检测均正常(普通餐)。 然而今年内分泌科医生的一包葡萄糖粉检测结果让王阿姨不能接受患糖尿病的这个事实。王阿姨自己分辨道:“我年年的体检结果空腹及餐后血糖都是正常的,我并没有糖尿病!” 她的化验单结果显示:普通餐试验: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2mmol/L。 OGTT(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粉试验):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2mmol/L。 正确答案:血糖的高低会受饮食结构的影响,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应该是在口服75克葡萄糖粉的前提下检测到的空腹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数值,有些患者在检测血糖时进食少或者单纯服用脱脂牛奶或蛋白类,检测到的餐后血糖往往偏低,OGTT试验才是糖尿病诊断金标准。 误区5:经运动饮食治疗血糖正常,不是糖尿病 病例:赵大叔前年单位体检时诊断为糖耐量异常,医生建议其饮食运动控制,定期复查血糖。今年体检,赵大叔看到化验单很开心,因此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糖尿病。 他的OGTT(口服75克葡萄糖粉试验)化验结果显示: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正确答案:赵大叔认为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表示糖尿病已治愈。糖尿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的慢性病。可以控制但不能根治。 在接受治疗后(包括单纯的饮食运动),患者的血糖可降至正常范围,但这并不代表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否则会导致病情恶化。 除了以上关于糖尿病漏诊的误区外,再来看看容易误诊糖尿病的3个误区。 导致糖尿病误诊的3个误区 误区1:血糖高一定就是糖尿病 很多人一查血糖高,就担心自己患上糖尿病,甚至到药店购买降血糖药物治疗,最后因严重低血糖住院抢救。 其实,有很多疾病(特别是内分泌疾病甲亢等)会引发血糖继发性升高,治疗原发病即可。 另外血糖高还可能是因为情绪紧张、发热等应激情况引发的生理性升高,还有一些药物可诱发血糖升高(降压药、降脂药等)。去除诱发因素即可恢复正常。 误区2:尿糖阳性一定就是糖尿病 过去医疗条件差,确实曾使用过用尿糖高来诊断糖尿病。远古时,人们通过偿尿有甜味来诊断糖尿病。顾名思义,大家会陷入到糖尿病一定会有糖尿的误区里。 但是后来发现,很多尿糖高的人不一定是糖尿病,因为尿检为无创检查,国人比较喜欢化验尿常规,往往会意外发现自己尿糖是阳性,从而担心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其实尿糖是由血糖浓度、肾脏对血糖处理能力共同决定。 故尿糖阳性/阴性都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有些药物及肾脏疾病会导致尿糖阳性。 误区3:指尖血糖高一定就是糖尿病 指尖血糖是指快速血糖仪测定的末梢毛细血管血的血糖值,从理论上说空腹时指尖血糖低于或等于静脉血糖。而进食后,指尖血糖会高于静脉血糖。 有些朋友喜欢借用身边糖尿病亲友的快速血糖仪来检测自己是否患上糖尿病,结果一测血糖高,陷入无谓的担忧,医院查静脉血检测又正常。 按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建议,静脉血糖值才能诊断糖尿病。但是指尖血糖可以作为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了解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当然,用指尖血糖作为糖尿病筛查是可以的。 总之,经常体检,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是必要的,对于诊断糖尿病,我们还是要听专业糖尿病医生的。
2020-12-07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持久的高血糖不仅会进一步损害已经受损的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持续下降,高糖环境下诱导的氧化应激通过一系列反应损害我们身体的大小血管,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持续的高血糖,我们身体对此作出的反应是有记忆的。2003年,大型研究就提出了“代谢记忆”效应的概念。 什么是高血糖代谢记忆 糖尿病患者若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即使后期采取一系列降糖措施使血糖降至较低水平,仍有易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高风险,这种现象被称为血糖的“印迹”或“代谢记忆”效应。 不难想象,早期就开始的高糖环境,就像一个额外的富含营养的培养基,使我们身体的微环境发生变化,当出现明显可见的不适症状时,此时将血糖降至较低水平,已无法逆转高糖环境导致的胰岛β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凝血功能失调、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等。 比如说,糖尿病肾病晚期的患者,此时需要血液净化治疗,即使将血糖降至正常人的水平,他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已无法恢复至正常。 目前早期血糖控制达标的临床获益已证实,早期血糖控制达标可有助于β细胞功能的恢复和改善胰岛功能。 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使血糖尽快达标,可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且强化治疗的总医疗费用较常规费用低。 根据每位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每位患者应早期并长久地控制血糖达标,不仅有以上益处,也是保障我们日后生活质量的唯一手段。 保持血糖达标的20招 为早期把血糖控制达标,给大家提出20条小建议,希望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争做控糖达人。 1、无论你是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还是已有一定糖龄、且合并并发症的患者,只有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糖尿病,才能做好糖尿病的管理。 2、丢掉焦虑、紧张、害怕等情绪,积极面对糖尿病,只有和“糖”友好相处,才是真正的“糖友”,“糖”才会用你想要的结果回报你。 3、改变生活方式是降糖最基础且非常有效的方式,戒烟戒酒,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少坐少躺,多做户外运动。 4、安全、平稳地降糖达标是必须的,避免血糖坐过山车。高血糖可导致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的损害也不可忽视,除了大家知道的高血糖对大脑有损害外,反复持续的低血糖也参与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5、依据病情,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时候绝不抵触,正确认识胰岛素,强化胰岛素治疗有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 6、建立适合自己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不挨饿降糖,七八分饱刚刚好,即使在聚餐时也要守住自己的最低进餐底线原则。 7、早餐一定要吃,认真对待你的每一餐的营养。 8、每天适当进食粗粮,每餐都要有绿叶蔬菜,适量摄入水果。 9、规律监测血糖,至少一周的血糖监测时间点要覆盖空腹血糖、三餐后血糖、睡前血糖、早餐血糖高时注意监测凌晨2-3点的血糖。 10、定下适合你自己的可行性目标,比如说工作、学习比较忙的时候,不能每天坚持跑步,改为隔天跑步1次;下雨天不能户外跑步的时候,可选择室内宽敞之地做操、跳绳等。 11、爱吃的易升糖的食物,放在血糖偏低或者餐后有时间运动的时候吃。 12、坚持每3个月复查身体指标,及时了解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危险信号,及时遏制。 13、不要熬夜。良好的睡眠有助身体机能修整,熬夜影响身体代谢,影响血糖控制。 14、根据胰岛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来选择降血糖药物,规律用药,不要吃吃停停,以保证药物的效果。 15、降糖药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血糖控制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的变化,药物的类型、剂量也要随之改变。 16、其他代谢性疾病不可忽视。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痛风、非酒精性脂肪肝,血脂、血压、尿酸控制达标,对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很重要。 17、预防感染,尽量避免急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急性肠胃炎等疾病的发生。 18、糖尿病管理过程中,体重管理不可忽视,特别是腹型肥胖的患者,减重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19、让家人、朋友、同事了解你的病情,帮助你控糖,监督你的饮食方式,不健康时及时提醒。 20、积极学习糖尿病相关的基本知识,知道怎么防高糖、怎么处理低血糖。
2020-11-30
1 运动的好处 与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一样,运动治疗也是糖尿病整体治疗不可或缺的一环。科学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及机体免疫力。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运动还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辅助降低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减少降糖药物用量。病情较轻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以不用降糖药,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就能够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尽管运动对糖尿病人益处多多,但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运动。有严重并发症或者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盲目运动可能会加重病情。 此外,也并非只要活动身体就一定是有效运动。倘若只是漫不经心地随便活动,肯定起不到预期的运动效果,但若一味地追求运动的强度而忽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样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哪些病人适合运动?应该选择什么项目?究竟该如何运动?这里面其实大有学问。只有讲究科学、合理安排、因人而异、持之以恒,才能真正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之目的。 2 运动前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运动安全,运动前应做到: 1、到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 检查项目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心电图及心功能等,看看有无心血管、神经以及其他方面的并发症。可咨询医生建议目前的病情是否适合运动、哪种运动更适合、运动量该多大,以及运动中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 2、每次运动前检查足部并选择合脚的鞋袜。 要特别注意鞋底平整,不能有沙、石之类的异物。 3、运动时应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片”。 卡片上应写上姓名、亲友联系方式,写明你的病情。如果出现意外,便于他人采取急救措施及帮助联系患者家人。 4、随身携带含糖食品。 如糖块、巧克力、饼干、甜饮料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 5、最好结伴运动。 让同伴知道你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应如何处理。 3 合理选择运动方式 运动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主要依据体内氧代谢状况而定。 “有氧运动”(也称“耐力运动”),顾名思义就是在有氧状态下进行的运动,是指能增强体内氧气的吸入、运送及利用的耐力性运动,其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新陈代谢,辅助降低血糖及血脂。 适合糖尿病人的有氧运动项目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爬山、健身操、交谊舞、太极拳、游泳、划船等,患者可根据自身病情及爱好选择。 “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其特征是运动时氧气的摄取量非常低,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如短跑、举重等竞技性运动,此类运动能促进体内升糖激素的分泌,反而会使血糖升高。 步行是最安全简便、易于坚持的一种方式,被认为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体质较差者)的首选运动项目。 健身跑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适合于体质较好、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当然,糖尿病患者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病情、体力状况、环境条件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例如,住高层建筑者,可进行爬楼梯运动或跳绳、原地跑等运动。 4 科学确定运动量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量一定要适中。运动强度过大,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且会加重心脏负担,对身体有害;运动强度过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和控制血糖的目的。因此,科学确定运动量很重要。 1、“交谈试验”法:这是衡量运动强度的一种简便方法。运动时达到刚好还能自然交谈的程度,表明运动强度比较适中;倘若运动时气喘吁吁,交谈困难,表明运动强度过大,须适当降低。 2、“自我感觉”法: ①运动量不足。运动后无汗,无发热感,心率无变化或休息2分钟内恢复。 ②运动量适当。运动后有微汗,轻松愉快;稍感乏力,休息后可消失,次日体力充沛。 ③运动量过大。运动后大汗、胸闷气短;非常疲乏,休息后15分钟脉搏未恢复,次日周身乏力。 3、“适宜心率”法:即通过数运动后即刻的脉搏来了解自己的运动强度是否适宜。如果运动时的脉搏(次/分)达到“170-年龄”,说明运动强度适宜。例如,一位50岁的患者,运动中的适宜心率大约是120次/分(170-50)。此外,还要注意血压变化,运动强度以收缩压不超过180毫米汞柱为宜。 5 定时、定量运动 运动治疗的目的是与饮食、降糖药相互配合,控制好血糖水平。因此,运动不得随意而行,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及运动频率尽可能相对固定。 1、固定时间:糖尿病患者每次运动的时间要保持相对固定。 多数学者认为,餐后1小时是糖尿病患者开始运动的最佳时间,因为此时段体内血糖水平相对较高,运动不容易导致低血糖,而且对降低血糖的帮助最大。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运动,尤其不宜在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尚未进餐时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 2、固定强度:运动强度宜相对固定,这样可以减少血糖波动、防止低血糖发生。 3、固定频率及时长:美国糖尿病预防研究表明,每周运动至少150分钟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时间过短达不到理想效果,过长则容易损伤骨骼肌肉。每周至少安排5天、每次运动时间在30分钟左右。 当然,年轻体质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延长运动时间,而年迈体弱者可以酌减。切忌平日不运动,攒到周末“暴炼”。 6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运动量(<最大耗氧量的40%)开始,持续时间为5~10min。若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能够继续适应运动,再逐渐进入中等强度的运动(最大耗氧量的50%~60%)。运动中及运动后如出现呼吸困难、胸部有压迫感、头晕、头痛、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严重者须尽快送往医院诊治。 此外,无论采取哪种运动方式,都必须长期坚持,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起不到锻炼效果的。有资料表明,终止运动锻炼3天,已获得改善的胰岛素敏感性会随之消失。因此,运动疗法的实施每周至少3次以上。 7 做好运动前热身与运动后放松 为确保运动安全,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整理放松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1、热身运动:运动前先做5~10分钟的低强度有氧热身运动,例如,在跑步前先做些伸展运动,然后慢走5~6分钟,再逐渐加快步频。目的是通过逐步增加运动强度,提高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能力,提高关节、肌肉的柔韧性,以免运动使肌肉拉伤。但要避免屏气动作,因屏气可使收缩压升高。 2、放松整理:运动时大量血液聚集在四肢肌肉组织中,若突然停止运动,血液不能很快回到心脏而导致暂时性脑缺血,引起头晕、恶心甚至虚脱等症状。因此,运动不要突然停止,至少要做5~10分钟的整理运动,使心率恢复至每分钟比静息时高10~15次的水平后再停下来休息。例如,慢跑20分钟后,逐渐改成快走、慢走、伸腰、踢腿,再步行回家休息。 运动治疗强调个体化,不同年龄和体质的个体,在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时各不相同,运动不足或过量皆不足取。此外,运动必须遵守的3个原则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2020-11-30
什么是高血压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它包含两个测量值:收缩压(心脏收缩时的血压,俗称“高压”)和舒张压(心脏收缩间期或舒张期的血压,俗称“低压”)。 目前我国采用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 和舒张压< 80mmHg)、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和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90mmHg)进行血压水平分类。以上分类适用于18岁以上任何性别和年龄的人。 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 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有哪些症状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有些高血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多是在例行体检或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发现患有高血压。也有些患者会有头痛头晕、心悸耳鸣、肢体麻木、疲倦失眠等症状。 若患者出现血压突然显著升高(≥180/120 mmHg),称为高血压急症,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头痛、视物模糊、尿中带血或尿中查出蛋白质、胸闷、耳鸣、心悸、烦躁不安等心脏、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受损的症状,需要紧急救治。 高血压的危害 患了高血压,没有感觉并不代表没有损害。高血压病初期,一些身体的症状不易被发现,如全身细小动脉痉挛,随着病情的发展,细小动脉渐渐发生硬化。中等及大动脉出现内膜脂质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这种变化,多发于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所以说高血压没有症状,不代表没危害,它会慢慢破坏患者的心、脑、肾器官,堪称健康"隐形杀手"。 如果长期不治疗,持续血压高会损害心、脑、肾和主动脉等,最终导致脑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健康甚至生命。 高血压的患病因素 一、遗传因素 若家里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高血压,这类人患高血压的概率就会明显增加。 二、年龄 新生儿的血管具有很好的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在体内血液各种成分及血液压力的作用下弹性下降,我们称之为动脉硬化。左心室收缩,血液通过主动脉瓣时因外周血管弹性下降、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表现为血压增高。 三、高纳、低钾饮食 钠盐摄入过多和 (或) 钾摄入不足,以及钾钠摄入比值较低是我国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四、超重和肥胖 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随访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体脂指数(BMI)的增加,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 倍。 五、过量饮酒 高血压的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增加。相关研究表明,减少酒精摄入量也能够改善心血管健康,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六、吸烟 吸烟会使心脏兴奋,心跳加速。研究发现,吸烟后15分钟,人的血压和心率就会增加。烟草中很多成分都可以直接让大脑兴奋,刺激心脏血管,导致心跳加速,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进而使血压升高。 七、久坐不动 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安静状态下虽然心跳较慢,血压较低,但运动时心跳加速,血压就会升高。如果久坐不动,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容忍性或调整潜力就会下降。 八、长期精神紧张 精神紧张可激活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升高。精神紧张包括焦虑、担忧、心理压力紧张、愤怒、恐慌或恐惧等。 高血压患者日常生活如何调养 高血压是一种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疾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物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合理使用降压药是血压达标的关键。只有配合生活方式的改变,降压药物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减少钠盐摄入 为了预防高血压和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每人每日盐的摄入量应该控制在6g以下。 主要措施包括: ①减少烹调用盐及含钠高的调味品 (包括味精、酱油); ②避免或减少含钠盐量较高的加工食品,如咸菜、火腿、各类炒货和腌制品; ③在烹调时尽可能使用限盐勺,以起到警示作用。 二、增加钾摄入 增加膳食中钾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血压。 主要措施包括: ①增加富钾食物 (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 的摄入量; ②肾功能良好者可选用低钠富钾替代盐。不建议服用钾补充剂 (包括药物)来降低血压。肾功能不全者应咨询医生。 三、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可降低人群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饮食以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植物来源的蛋白质为主,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四、控制体重 推荐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 (BMI:18.5-23.9kg/㎡)。控制体重,包括控制能量摄入、增加体力活动和行为干预。在膳食平衡基础上减少每日总热量摄入,控制高热量食物 (高脂肪食物、含糖饮料和酒类等) 的摄入,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提倡进行规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减少久坐时间。 五、戒烟限酒 吸烟是一种不健康行为,是心血管病和癌 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被动吸烟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戒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过量饮酒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且其风险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加,限制饮酒可使血压降低。 六、增加运动 运动可以改善血压水平。建议高血压患者除日常生活的活动外,每周4-7 天,每天累计30- 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形式可采取有氧、阻抗和伸展等。运动强度须因人而异,高危患者运动前需进行评估。 七、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精神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病态心理,包括抑郁症、焦虑症、A 型性格、社会孤立和缺乏社会支持等。必要时可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避免由于精神压力导致的血压波动。
2020-11-27
对不少糖尿病人来说,吃什么怎么吃成了一个大难题。有人认为,得了糖尿病,主食水果都不能吃;有人认为,得了糖尿病,就是简单地控糖就行了…… 糖尿病患者到底应该怎么吃,今天将这份攻略免费送给你! 这些误区要注意 误区一:饮食治疗就是饥饿疗法 这是不对的。 糖尿病患者应维持标准体重,摄入和自己的标准体重及活动强度相一致的食量,若采用饥饿办法就可能使自身的物质被消耗,导致体重下降,引起代谢紊乱。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失衡,这样不但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反而造成血糖波动大而加重病情。 误区二:“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 这也是一大误区。 因为“无糖食品”中的“无糖”指的是应用木糖醇替代甜味剂,然而木糖醇和葡萄糖一样,都属于碳水化合物。所以,木糖醇在代谢阶段可能不需要胰岛素参加,但在代谢后期,仍然需要胰岛素的促进。 因此,木糖醇不能降低血糖,反而吃多了会导致甘油三酯升高,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 误区三: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 很多病人提起水果如谈虎色变,自患病后不敢问津。其实,水果口感好,还能补充大量维生素、果酸和矿物质,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但是要适量。通常建议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含糖量较低及升高血糖速度较慢的水果。像香蕉、葡萄等含糖量较高的水果,糖尿病人不宜过多食用,但是也可少量进食。 误区四:碳水化合物是“魔鬼”,以肉类代替主食 碳水化合物被一部分人“妖魔化”了,他们认为,米饭、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其本质是“糖”,就不敢吃了,选择以肉类来代替主食。 而事实上,虽然提倡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但我们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也不能完全离开碳水化合物,它是我们最主要的热量来源。根据相关指南推荐,糖尿病人的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应当占总热量的50%左右。主食类食品可以粗制米、全麦面、杂粮等为主,这些食物膳食纤维含量高,有较强的饱腹感,且不会引起餐后血糖的快速升高。 另外,如果以肉类代替主食,可能会导致蛋白质代谢废物增加,加重肾脏负担。而且,蛋白质的分解,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热量,得不偿失。 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摄入鱼类、牛肉、鸡肉等,但是肥肉、动物内脏等,则因胆固醇含量高不建议糖友食用。 糖尿病人该怎么吃? 1、科学计算人体一天所需的总热量 根据体型和劳动强度算出每日每公斤体重所需的热量,根据每公斤体重所需热量估算每日所需总热量。其中,糖尿病人每公斤体重需要25-30千卡热量维持。每天所需的热量公式为:每日所需要的总热量=理想体重×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量。其中,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2、改变烹饪方式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烹饪方式,但过甜、过咸、过辣的食物都是糖尿病人在饮食原则里的禁忌食品。在烹调食物时最好是能采用清蒸、水煮、凉拌、卤等方式。 3、合理分配一日三餐 一日三餐最常见的分配方案为早餐1/5、午餐2/5,晚餐2/5或早、午、晚各占1/3的热量。 如果患者易出现低血糖,可在两餐间加餐。 睡前加餐可选用牛奶、鸡蛋、豆腐干等蛋白质食品,因为蛋白质转化成葡萄糖的速度较慢,对预防夜间低血糖有利。 4、适当运动 在饮食调理的前期,除了合理的饮食外,适当的运动也很重要,适当的运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很多患者都在调理前期就停服了降糖的药物,以至于血糖突然的上升,因此在血糖还没正式稳定之前一定要配合一定的药物来控制。
2020-11-2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三高”逐渐在我们的意识中被定性为了一种“富贵病”,但是富贵病也是病,如果不认真防治,还听信谣传,就会十分凶险,甚至危及生命。 尤其是高血压,如果防治不当就会病变成为较严重的脑中风、心肌梗死和肾功能衰竭等这些常见高血压并发症。 高血压的治疗,一般需要终身服药治疗,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非常重要。下面这些知识传递给周围的亲戚朋友和患者,以提高他们对高血压治疗的认识。 高血压的十大用药误区 一、血压高但没症状,不用吃药 有人认为,只要没有不舒服的感觉,高血压就不需要治疗,这是错误的。只要血压升高,无论有无症状均有危害,都需要治疗。 二、不愿意过早服药 很多年轻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担心过早吃药会产生耐药性,这是非常错误。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血压控制得越早,越能更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发病风险,其远期效果越好。 三、一旦吃药会产生依赖性,副作用也较大 降压药属于非成瘾性药物,和高血压的危害相比,降压药的副作用微乎其微。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不能随意停药,防止停药后血压升高。 四、血压高时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不用坚持 高血压是慢性病,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来控制血压。停药后血压波动幅度过大会造成心梗、脑梗等并发症发生。降压药的作用不仅是降血压,还有维持血压平稳,避免更多脏器伤害。高血压药物的调整,需遵从医嘱。 五、开始不能用“好药”,否则病情严重时无药可用 目前,临床公认高血压患者治疗的“好药”是指长效降压药,即口服一次,降压作用持续24 小时以上。短效降压药物通常只用于突发性血压增高,作用时间短,易引起血压波动。建议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长效降压药,避免降压过猛。 六、发现血压升高,要快速降到正常 除非高血压急剧升高导致了危险,如主动脉夹层、高血压危象等需要快速降压, 一般来讲,降压治疗需掌握缓慢、平稳的原则,用药后4~12周达到目标值。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发生脑中风等意外,尤其是老年人。 七、血压控制得越低越好 血压短时间内降得过低,超过自我调控能力限值后,将会降低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引起脑血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一般患者血压目标需控制到140/90mmHg 以下,在可耐受和可持续的条件下。其中部分有糖尿病、蛋白尿等的高危患者的血压可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八、吃药盲目追求新、贵,频繁换药 选择一组适当、理想的降压药物并不容易,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验证。只要能保持血压稳定不波动,且没有明显副作用,药品品质有保证,就应坚持服用。 九、长时间一味服药而不定期到医院检查 服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即使血压稳定,也应定期到医院复诊,观察药物是否产生副作用,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是否产生不良影响或药量是否不足。 十、照搬别人经验擅自用药 高血压病因复杂,临床有很多分型,每个人身体素质以及基础疾病都不相同,照搬他人经验,跟风吃药易产生用药安全风险。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坚持药物治疗,还要调整饮食、少吃盐、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放松心情等。 正常成年人,建议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 高血压易患人群(如血压在130-139/85-89mmHg、肥胖、有高血压家族史等),建议每半年测量1次血压。 切忌随意调整药物种类、增减药物剂量,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应及时至正规医院就诊! 知晓血压情况 及时发现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 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高血压的危害是可防可控的!
2020-11-16
众所周知, 高血压是慢性疾病, 但其实如果稍不注意, 做了某个“危险动作”就会有生命危险! 比如: 前些日子,隔壁68岁的张大爷因便秘,在厕所蹲了十几分钟,突然胸痛难忍,倒地晕厥,经紧急抢救,才把老人从死亡的边缘上救了回来。 后来经了解,原来张大爷患高血压8年了,平时有些便秘,当时因排便用力过大,才导致突发中风,威胁生命。 相信像张大爷这样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很多人都认为不用提心吊胆,按时服药就行。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高血压的并发症非常危险,如脑卒中、冠心病发病及死亡都与高血压密不可分。 所以,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按时服药,还要尽量避免以下几个危险动作,防患于未然! 一、排便过力 当人在下蹲大便时,腹部的压力和外周血管阻力会增加,使血压也随之上升。如若出现便秘或排便不畅,再憋气用力排便,肌肉和血管一起收缩,胸腔和腹腔压力增加更快,导致血液充斥颅内血管,静脉回流受阻,颅内血压剧增,容易导致脑溢血。高血压患者或血管弹性差的人风险更高。 二、起床过猛 高血压患者在夜间下床解手,或清晨起床时,动作要缓慢,不宜动作过快。 因为经过长时间的睡眠,人体的血液处于比较粘稠状态,体位突然变化会导致脑部急性缺血缺氧。而且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压患者,就非常容易出现斑块破裂,从而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或者脑出血。 三、紧扣衣领 穿着高领衣衫,扣子扣得紧,显得严肃和庄重,这对于正常人来说并非不可。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却是要尽量避免的事情。因为长时间高领紧扣会压迫颈静脉,造成脑血管供血不足,使脑细胞缺血缺氧,容易引起脑动脉硬化病人发生意外。 因此,高血压病人要尽量少穿高领衣衫和紧扣衣领,保持颈部宽松,以利于大脑的血液循环。 四、趴伏桌面 长时间趴伏状态会压迫腹部肌肉,影响人的深呼吸,再加上腹部受压和腹肌收缩,容易导致血压骤升而发生意外。因此,高血压病人、尤其是年龄较大者,应禁止趴着看书看电视,且时间也不宜过长,不宜看惊险恐惧的电视电影。 五、听快节奏音乐 音乐节奏过快、声音过大,就会形成一种噪音,强烈地刺激人体的感官,引起精神紧张,内分泌功能失调,血管收缩,微血管循环障碍,从而引起血压骤升,有导致心脑血管病突发的危险。 六、泡温泉 泡温泉时水温过高,会使心率加快、血流速度过快、血压升高,这样对心脏造成负担,增加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高血压患者尤其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在冬季泡温泉,冬季室外寒冷,冷热交替能够引起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很容易诱发脑出血。 七、洗凉水澡 高血压患者洗澡时一定要注意水温,不要洗凉水澡。 全身皮肤骤然接触冷水,由于条件反射,皮肤上的血管骤然收缩,血压会出现升高的情况,对于严重的高血压患者来说,会促使已经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大脑动脉或者心脏冠状动脉出现破裂或者是阻塞。 八、玩过山车、跳楼机 玩过山车、跳楼机、海盗船等这类大型刺激的游乐项目时,瞬间的快速移动、方向变化会导致血压的突然升高,如果本身有脑血管病很容易引发脑出血,并且过度的紧张可能会引起心脏不适,如果有基础疾病就有诱发急重症的危险。 高血压患者平时要注意身体的调养,避免以上八个“危险”动作。
2020-11-16
人的血压有随季节变化而波动的规律。夏天一般是血压较低的季节,而秋冬季血压则普遍较高,秋冬季血压值降到正常的患者比夏季减少8%,一般认为,冬季是高血压病发作的高峰期。这与秋冬气候寒冷,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波动较大有关。因此,许多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夏天血压好控制,一到秋冬季,血压容易“失控”。 高血压病 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是小于140/90mmHg,80岁以上的老年人降压目标是小于150/90mmHg,如果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至小于130/90mmHg;糖尿病、肾脏病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由医生制定降压目标,一般是小于130/80mmHg。 秋冬季节气候剧变,血管收缩,使血压更易升高,且波动明显。因此,对于秋冬季节的高血压患者而言,维持血压平稳、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危险是关键。 高血压的秋冬防治 具体而言,秋冬高血压病的防治有缓急之分。 血压尚且平稳的患者 对于血压尚且平稳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进行正规系统的抗高血压治疗,要避免“三个误区”——不愿长期持续服药、无症状则不服药以及不能按病情科学用药。 很多朋友觉得自己高血压并不严重,索性有的时候忘了吃药就不吃了,以至于经常吃几天停几天。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高血压是一颗定时炸弹,当你忽然间情绪激动时,很有可能血压突然升高,从而导致血管破裂或中风。所以,一定要定时吃药。 血压明显升高的患者 而对于血压明显升高或波动较大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以防止高血压的进展及并发症的出现。 高血压的饮食原则 其实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日常饮食”是控制高血压最好的方法之一。那么关于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饮食有哪些规则呢? 控制热量的摄入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并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必须每天从各种食物中摄取热量,以满足机体地需要。事实上人体不仅处在动态时需要热量,就是完全处于静态时,也要消耗一定的热量。 所以高血压患者也不例外,当然也要摄取一定的热量,但是要少进食葡萄糖、果糖及蔗糖,因为这类糖属于单糖,容易引起血脂升高;可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标准面粉、玉米、小米、燕麦等含植物纤维较多的食物,这类食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胆固醇的排泄。 尽量减少脂肪的摄入 脂肪是由各种脂肪酸组成的,动物脂肪中绝大部分脂肪酸是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这些物质的长期积蓄,会使人体器官加速衰老而导致血管硬化。血管硬化又是引起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因此,动物油应控制在占食用油的1/4量即可。而植物油中的脂肪酸则为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进入人体后通过转化,能起到扩张血管,防止血液凝固,进而降低血压的作用。 因此高血压患者提倡多食植物油,少食动物油。可以多吃一些海洋鱼类,因为海洋鱼类脂肪和一般动物脂肪不一样,它富含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鱼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中的脂质水平,减轻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预防中风。 饮食应该清淡 食盐与高血压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潴留。正常情况下,人体对食盐的生理需要量为每天3g,日常生活中人们膳食的含盐量一般为10 ~ 15g,摄入钠的量远远超过人体的需要。 适量摄入蛋白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多摄入优质蛋白质,高血压的发病率可以下降。但是若有肾脏并发症,需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以免增加肾脏的负担。 高血压患者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1g为宜,例如:60kg体重的人,每日应吃60g蛋白质。其中植物蛋白应占50%,最好用大豆蛋白,大豆蛋白虽然没有降压作用,但能防止脑卒中的发生,可能与大豆蛋白中氨基酸的组成有关。 多吃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经常有选择地食用一定数量的水果,不仅能补充体内所必需的各种营养,还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水果不仅含有维生素、糖类等,而且多吃水果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吸收。适当地吃点橘子、苹果、山楂、荸荠、香蕉等水果,对于高血压患者是非常有益的。 适量饮水 通常人们认为,水就是为了解渴,它还能治病吗? 其实水中含有多种有机物质,高血压患者可以多喝一些天然矿泉水,因为它含有锂、锶、锌、硒、碘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一些符合标准的矿泉水宜生喝,因为煮沸后的水因产生沉淀,对人体有益的钙、镁、铁、锌等会明显减少。饮用水中的钙、镁离子可以使肠道内的油脂性食物发生皂化,使脂肪分解为无毒成分排出体外,从而减少人体对脂肪的吸收,起到预防高脂血症的作用。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起来,加上秋季又是丰收的季节,往往使人胃口大开,高血压患者稍不注意就会进食过量,造成血压波动。 因此,高血压患者的家属在安排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时应注意把降压与养生结合起来,以保持其血压的平稳。
2020-11-13
高血压的元凶,除了控盐更需要控制它! 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只有患糖尿病合并症的人才需要控制糖的摄入,只要自己的血糖处于正常水平,怎么吃糖都可以。但你可知道,糖也会对高血压患者构成威胁。 美国的前FDA专员在《华盛顿邮报》上认错,提到: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给出的饮食建议是失败的。因为以前的美国政府认为多摄入糖分对身体没有什么坏处。但是近些年来,美国的心血管疾病人数增多,最后的研究表明,糖是罪魁祸首。 为什么高血压不仅要少吃盐,还得少吃糖呢? 游离糖 高血压的隐形推手 这里的“糖”,指的是“游离糖”,游离糖是指食品和饮料在食品加工时加入的糖类(含热量的甜味剂),如白砂糖、红糖、冰糖、果葡糖浆,加上天然存在于蜂蜜、果汁的糖分。美国和部分国家称之为添加糖。 与米饭、面条里含有的淀粉不同,游离糖里的果糖成分,尤其是果葡糖浆,是升高血压的主谋。 一方面,过量的果糖摄入,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再加上体内的水和钠排泄减少,增加了血管里的容量,血压自然就会升高。 另一方面,糖进入身体后,还可引起肥胖、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等疾病,常常诱发或加重高血压,以及其它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因此,高血压患者要尤其注意减少糖的摄入。 世卫组织建议,成人和儿童应把糖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摄入占比的10%以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指出,糖摄入量建议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普通的不锈钢勺一平勺是 5 克,那 25 克大约就是 5 勺的样子。 警惕 食品中的“隐形糖” 减少糖分摄入,并不是只要不吃糖和甜食就可以了。 要控糖,首先得揪出我们身边的“隐形糖”,如果不和“隐形糖”保持距离,就无法避免糖分的过多摄入。 来看看三大类隐形糖的真面目 : 1、少吃液态糖 少喝软饮料、含糖咖啡和茶饮、柠檬汁等水果饮品控制摄糖量。相反,试试茶或在水中加些桔皮或一片水果,制成不含卡路里的饮料。 2、少吃加工食品 果冻、包装的果汁、瓶装绿茶、酸奶中白糖添加量1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5%或以上,街边豆浆、罐装咖啡、水果罐头等都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添加了大量的糖分。 除了以上甜食外,其他不甜的食品,如包子、馒头、白面包等为了膨胀和口感,也加入了一定量的糖,话梅、凉果等零食为了防止变质,会加入大量的糖抑制细菌生长。 3、警惕调味糖 餐饮业里有句行内话叫“糖调百味”。例如,葱烧海参大概要加糖15~25克,红烧排骨、红烧鱼、鱼香肉丝大概加30~40克,红烧肉要加40~50克,九转大肠甚至要加50~60克,最高的是无锡排骨,每份要加入75克左右的糖。 其他的加工肉制品,比如人们爱吃的肉干、肉脯里也含有不少糖。 常见食物中的糖含量 因此高血压患者应该养成查看食物营养成分表的习惯。 在吃之前,认真阅读食品标签上「碳水化合物含量」一项,这样,才能对自己吃进去的糖总量有所了解。 对于高血压患者,注意限制另一种白色晶体——盐,也同样重要。 食盐含钠元素,钠通过影响激素分泌、血管功能、遗传基因等因素引起血压升高。 多数高血压患者,如果把食用盐的量限制在每天小于 6 克(也就是普通啤酒瓶盖水平装满的量)会有助于血压下降。 如果同时补充一定量的钾和钙,还能促进体内钠的排泄。 因此,在食盐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含钾量偏高、含钠量偏低的低钠盐。 多食含钾丰富的蔬菜水果,新鲜蔬菜每天300~500克,水果每天200~350克为宜。腌制、卤制、泡制的食品,也应尽量少食用。 在控制血压的路上,要从了解自己吃进去的食物开始,控制糖和盐的摄入,加上健康的生活习惯,听从医生指导,让血压安全平稳地降下来。
2020-11-13
蜂蜜里含有乙酰胆碱,其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可促进肠胃蠕动。此外,蜂蜜中还含有很多低聚糖,它能促进人体肠胃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这些有益微生物的代谢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保持肠胃的微生态平衡。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甘草也有一定抗溃疡作用,可以抑制胃液、胃酸分泌,在胃内直接吸附胃酸而降低胃液酸度,增加胃黏膜细胞的己精胺成分,保护胃黏膜,使之不受损害。所以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可以服用甘草蜂蜜水。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胃病患者,服用蜂蜜的方法和时间也不同。 胃酸过多或肥大性胃炎,特别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宜在饭前1小时食用温蜂蜜水,这样能抑制胃酸的分泌,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有利于溃疡面的愈合;而胃酸缺乏或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最好喝下冷蜂蜜水后立即进食。 建议慢性胃炎患者首先戒烟忌酒,尽量避免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其次,吃东西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对胃部的刺激。最后,要慎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食用蜂蜜的5大禁忌 1、选择“大众蜜” 市场上有些新鲜的蜜种,如金银花蜜、芦荟蜜,可能是经过调配的,因为这些作物很少有大规模种植的。建议还是购买槐花蜜、枣花蜜等大众化的蜜,不要迷信功能性蜂蜜。 2、早晨喝补体能 早晨喝蜂蜜,不仅滋阴润燥,还可快速补充体能。蜂蜜最好饭前1—1.5小时或饭后2—3小时服用,可以避免刺激肠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的人不要空腹喝蜂蜜,可把蜂蜜抹在面包或者馒头上吃,能完全保留蜂蜜营养。 3、凉水冲服润肠,温水滋养 冲调蜂蜜水温不要超过50摄氏度,否则营养容易损失。用温开水(40摄氏度左右)冲服,滋养的效果好;用凉白开(室温)冲服,润肠通便的效果更显著。 4、存放时避免接触金属物品 蜂蜜呈酸性,保存时,不要使用金属容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此外,蜂蜜结晶属于正常现象,与质量无关。食用之后容器要保持密闭,蜂蜜吸湿吸味性很强,要避免水分和异味进入,使蜂蜜发酵变质。储存温度不要过高,以免破坏营养成分。 5、不存在“喝秋蜜易中毒”的说法 民间盛传,由于花期的缘故,秋蜜比起其他季节更易混入有毒蜜源,因此不要生吃,将其熬熟才能解毒。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首先有毒的花品种极少,少数山区才有,蜂农会根据环境选择蜂场,毒蜜很难流入市场。其次,高温加热的办法无法消除毒性,反而会让蜂蜜营养大大损耗,不要轻信。
2020-11-04
肝是人体的五脏之一,充当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角色。肝功能受损会对人体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很多人会做肝功能检查,以了解自己的肝脏是否健康。 肝功能检查,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不论是单位体检还是自己检查,这都是一个常规的检查项目。通过抽血化验,可以根据血液中各种和肝脏功能有关物质的浓度值来对肝脏功能做出一个推断,是一项简单有效的体检项目。但是,肝功能检查结果出来了,很多人却看着检查单上的各种术语和数字发呆,不懂究竟代表了什么含义。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解读一下肝功能检查中有意义的几项。 1、蛋白类 肝功能检查单上各种蛋白不少,比较有意义的是: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这几项。 肝脏具有合成蛋白质的作用,尤其是白蛋白,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功能中功不可没,一旦血液里白蛋白浓度下降,体液就会转移到血液之外的其他间隙里,比如腹腔中,形成腹水。 这三种蛋白的正常参考值,分别是:总蛋白60~80g/L ;白蛋白40~55g/L ;球蛋白20~30g/L。 因此,如果蛋白的水平有问题,要及时咨询医生看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2、胆红素类 在肝功能检查中,和胆红素有关的指标主要是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这3项。 胆红素循环重要的一环就在肝脏里,一旦肝功能出现问题,胆红素在体内的正常循环就会被破坏,出现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 它们的正常参考值分别为:总胆红素5.1~19.0μmol/L,直接胆红素0.0~5.1μmol/L,间接胆红素5.0~12.0μmol/L。 黄疸的症状相对比较明显,可以看见眼结膜、皮肤等黄染,皮肤瘙痒的症状也比较直接。因此,不少人其实是有了症状再去做的检查。不论如何,一旦结果有异常,及时治疗是关键。 3、转氨酶类 转氨酶主要是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两项,两者的正常参考值均为 0-40u/l。 这个也是大家重点关注的肝功能指标,和肝细胞是否被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肝细胞被破坏之后,转氨酶就会释放入血,引起血液中转氨酶升高。升高的幅度越大,往往也意味着肝细胞破坏的越严重,需要及时引起重视。 因各个地区的医院检查的设备和方法的差异,参考正常值会有些许差别,大家看肝功能检查单时,可以对照上面给出的正常数值范围,看自己肝功能是否正常。 另外,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检查单上除了各种指标和范围,还会有一些单独的箭头或者字母,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是对方便肝功能报告的查阅特意设定的,箭头的上下表示指标的涨跌,一目了然,方便医生快速浏览判断。如果肝功能正常,则不会出现这些单独的标志。 当然,肝功能检查单不仅有以上三类,还有很多其他的指标,综合来判断显然是最佳选择。 但日常生活中,自己能学会这3类指标的判断,也够用了,剩下的就交给专业医生吧。 参考资料: [1] 江峰,《 肝功能异常 检测指标一目了然 》,大众卫生报, 2017-11-02。
20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