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打胰岛素还得糖尿病足?那是因为你忽略了这6件事!

    糖尿病的血糖指数升高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由血糖升高引起的相关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足。 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后会导致脚烂,引起脊髓炎,甚至引起败血症,最后不得不截肢。甚至会因为感染问题触发心脑疾病,出现皮肤溃烂、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足早期的症状有哪些? 糖尿病足“报到”信号 1、麻木感 糖尿病足早期会由于足部缺血,神经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导致出现麻木、供血充足,糖尿病足的麻木是一直持续的麻,到后面可能会产生神经病变失去感觉。 2、足部变色 由于缺血导致的糖尿病足因为供血不好,早期足部可能会发白,到晚期会发黑。由于神经病变导致的糖尿病足会出现发红,后期随着色素沉着而发黑。脚部的颜色变化还会向上影响到小腿甚至大腿。 3、疼痛 脚部经常感觉到凉、一碰就疼,这也是早期会出现的症状。还有就是脚走路会感觉疼休息后缓解,再接着走还是会疼,这是因为血管闭塞或者阻塞所致,也叫作间歇性跛行。 4、脚趾发白 肝病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脚趾发白的情况,一旦糖尿病患者发现这种状况就要警惕糖尿病足了。 5、疲乏无力 此外,糖尿病足的早期患者会感觉到足部疲乏无力、感觉迟钝。 糖尿病足分哪几种类型? 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神经型、缺血型和神经缺血型(也称混合型)。 1、神经型:以足部神经病变为主,血液循环良好,这种患者足部通常是温暖、麻木、干燥 的,疼痛不明显,足部动脉搏动良好,治疗相对容易,但易复发。 2、缺血型:以足部血管病变为主,神经功能尚好,这种患者常表现为足部发凉,皮肤苍 白,足部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治疗难度大、截肢率高。 3、神经缺血型:同时具有足部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足部感觉和动脉搏动都减弱。 我国的糖尿病足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缺血型,而单纯神经型比较少见。 预防糖尿病足6大要点 糖尿病足跟血糖高低有直接的关系,血糖越高,越容易发病。想要避免糖尿病足的出现,除了需要控制好血糖外,还需要保护好足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细节: 1、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感觉迟钝、神经麻木,因此行走过程中出现伤口都不容易发现,所以平时要避免赤脚行走,避免出现伤口。 2、保持足部皮肤湿润柔软,避免发生皮肤干裂,增加感染几率。不过不能在脚上残留乳液,尤其是脚趾之间。 3、每天用温水和肥皂洗脚,仔细擦干,避免滋生致病细菌。 4、定期修剪脚趾甲,预防指甲过长损伤足部,当然剪指甲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剪到其他位置,伤到脚趾。 5、保持足部温暖,穿宽松袜子,避免脚被淋湿。 6、糖尿病患者需要戒烟,因为抽烟会损伤体内血管,减少血液运输氧气能力。糖尿病患者抽烟的话会明显增加截肢风险。

    2021-01-04

  • 想要餐后血糖不高,教你个小妙招!

    得糖尿病后,每天生活的关注点就多了一个:那就是血糖! 对于大多数糖友而言,不吃饭血糖正常,吃饭后血糖就高得一塌糊涂,餐后高血糖成为糖友最伤脑筋的事! 如果你已经控制每日三餐应吃的碳水化合物的份量,而血糖仍控制不理想时,可以考虑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这个办法对控制餐后血糖很有效! 我们的身体内环境就像一个花园,低GI食物如春雨般滋养着花园的土壤,而高GI食物如大暴雨一样,将花园的土壤打的四处飞溅。 这就是为什么吃同样多的碳水化合物,血糖波动却不一样,因为某些是春雨,某些是大暴雨。 看到这,您懂了吧,控制餐后血糖,可以多选择低GI食物。 6个因素影响食物的GI 1、淀粉的糊化程度。 淀粉的糊化程度越低,消化越慢,如有嚼劲的面条较软糯的面条糊化程度低。 2、食物的物理结构。 豆类、种子的种皮有物理阻隔的作用,可以减慢消化酶与内部淀粉的接触,消化速度变慢。全谷物有种皮的保护作用,GI较精白米面低。 3、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 直链淀粉含量高,血糖生成指数低,如豆类;支链淀粉含量高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高,如面粉。 4、食物的加工程度。 食物体积越小,消化酶和水越容易进入,消化越快。这就是为什么粗颗粒的燕麦片比速溶细颗粒的燕麦片GI值低。 5、食物的酸度。 食物中的酸可以减缓胃排空,以至减慢食物和淀粉的消化。这就是为什么在食物中添加醋和柠檬汁有助于降低食物的GI。 6、脂肪的含量。 脂肪可以减缓胃排空,减慢食物和淀粉的消化吸收速度。烧烤土豆的血糖生成指数是82,炸土豆条的血糖生成指数是63。 知道了以上6个因素,就可以大致估算出食物的GI值了。 在此提醒大家一句:低GI的高脂肪食物咱还是别吃了,因为得不偿失,血糖虽然没升上去,但脂肪摄入却多了。 不同食物的GI值怎么看 现有的科学数据已经测出了很多种食物的GI值,常见低GI食物举例:全麦面、糙米、粉丝、通心粉、黄豆、绿豆、扁豆、豆腐、无糖豆浆、花生、绿色蔬菜、芒果、桃子、苹果、奇异果、柳橙、木瓜、草莓、苹果、樱桃、葡萄、葡萄柚、梨、多数海鲜及肉类、奶油、巧克力、无糖优格、脱脂/低脂奶、奶酪。 中GI食物和高GI食物如何变成低GI食物呢?小编教你几个办法。 执行低GI饮食法 1、每餐至少搭配1碗煮熟的蔬菜 大部分蔬菜是低GI的食物,若吃高GI食物时,可与GI较低的食物一起食用。例如:吃白饭或糯米饭时,多吃蔬菜,吃白土司(面包)可多夹些生菜色拉,可平衡食物的GI值。 2、吃米饭以糙米或全谷杂粮米取代白米饭 糙米的GI值比白米饭低,膳食纤维含量高、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比白米饭高。 3、吃面以粉丝和意大利面取代白面条 粉丝为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意大利面为中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白米饭和糯米饭为高升糖指数的食物。 4、以水果代替甜食 水果除了西瓜和菠萝外,大部分是低升糖指数,如想吃甜食可以选择低GI水果取代含糖量高的甜点,还可以达到均衡饮食的目的。 5、食物中加醋 在日常烹调中,记得通过添加醋和柠檬汁的方法来降低食物的GI。 采用了低GI饮食,用餐时也要细嚼慢咽,可以避免吃太快而吃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导致饭后血糖过高。

    2020-12-29

  • 你还不了解胰岛素?三分钟带你了解胰岛素的分类及正确使用方法

    胰岛素是临床常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也是最有效的降糖措施之一。现有胰岛素的种类众多,用法用量又各不相同。很多糖友甚至一些刚入行的临床医生常常会把胰岛素的名称及用法混淆。如果想掌握胰岛素的正确用法,必须先了解一下胰岛素的结构及分类。 下面就胰岛素的结构教大家怎么巧记胰岛素的分类及正确用法: 胰岛素分子是由6个胰岛素分子和2个Zn离子形成的晶体状六聚体,这是胰岛素在β细胞中的储存形式,但真正要被人体吸收它是以单聚体的形式。也就是说胰岛素必须从六聚体经过裂解变成单聚体,才能发挥降糖作用,弄明白这些,就很容易理解不同时效胰岛素的作用了。 目前胰岛素主要分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类似物,其中动物胰岛素由于剂型较单一,品种不全,且容易发生免疫原性,临床上较少用。根据作用时间不同则可以分为超短效胰岛素(又称速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 (1)超短效胰岛素: 主要有赖辅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谷赖胰岛素。这三个都是人胰岛素类似物,是通过将人胰岛素的肽链上的氨基酸进行移位、替代、重组等进行新的排列,来改变胰岛素作用时间。 赖辅胰岛素是在人胰岛素B28位脯氨酸由带负电荷的赖氨酸取代而形成;而门冬胰岛素是由人胰岛素B28位脯氨酸由天门冬氨酸代替形成;谷赖胰岛素则是人胰岛素B29位被谷氨酸取代形成,是目前唯一的无锌离子的胰岛素。 之所以它们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挥降糖作用就是因为这些结构的改变使电荷排斥,阻隔了胰岛素单体间的自我聚合。在溶液中胰岛素主要以单体和双体的混合物形式存在,而单体就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构,所以其作用时间就快了。 提醒:这类胰岛素只能皮下注射,药物注射后10min内需进餐,以免出现低血糖反应。 (2)短效胰岛素(R): 又叫做普通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短效胰岛素的基本结构为六聚体,皮下注射后解离成二聚体和单聚体才能被吸收吗,发挥作用。由于这个解离过程延长了胰岛素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所以,需在餐前30分钟注射。 提醒:当看到胰岛素后面带“R”字的标志时,记得注射后30分钟才能进餐哦! (3)中效胰岛素(NPH): 主要是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和胰岛素混悬液,临床上常用的有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等。中效胰岛素的结构是通过鱼精蛋白将几个六聚体聚集在一起,从而解离为单体的时间需要更长,这样就能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 提醒:这类胰岛素只能皮下注射,用于控制空腹血糖,且需每天定时分一次或二次使用哦! (4)长效胰岛素: 主要有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和德谷胰岛素。 这三种胰岛素都属于人胰岛素类似物,其中: 甘精胰岛素是通过改变氨基酸的排列使胰岛素的等电点发生改变,从原来的PH5.14变为6.17,人体PH值是7.14,这样当它注入到人体内,由于等电点不同,进入人体后就会发生沉淀,同时,因为制剂中存在锌离子,能增加胰岛素六聚体的稳定性,六聚体分解的时间也延长,降糖作用也延长。 地特胰岛素和德谷胰岛素则是通过氨基酸的改变以及脂肪侧链的加入使其成为稳定的六聚体,皮下注射后其吸收扩散速度缓慢,脂肪酸侧链与血液中的白蛋白可逆性结合,进一步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 提醒:此类胰岛素仅可皮下注射,用于控制空腹血糖,一般每日定时皮下注射一次。 (5)预混胰岛素: 是将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使得同时具备短效和长效作用的胰岛素。我们常看到带数字的的胰岛素(如30R、50R等),其中的数字代表的就是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成分所占的比例。 提醒:预混型的胰岛素只能皮下注射,使用前需摇匀。同时需注意含有人胰岛素成分的预混胰岛素是需要餐前15~30分钟注射;而含有胰岛素类似物成分的胰岛素注射后无需等待,可以马上进餐哦!

    2020-12-21

  • 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糖?误解多年的真相被揭开!

    人们到底是怎样患上糖尿病的呢? 很多人觉得一定是和吃糖有关系,其实不然!先不说糖尿病病因有多复杂,只说糖也分很多种,能不能吃糖取决于有没有吃对糖! 吃糖好不好? 6种糖营养价值大不同! 糖指的是碳水化合物,是人体3大能量来源之一,它其实有单糖、低聚糖、多糖之分。以下是6种我们常常提起的糖,能够对身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很多人却分不清楚它们的作用和转化关系。 1、葡萄糖 重要营养葡萄糖是一种单糖,也是人体内糖类物质的基本单位,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糖,最终会被分解为葡萄糖而吸收。葡萄糖既可游离在血液中、各器官外周组织中,也可以被肝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葡萄糖是维持人体生命必不可少的营养,但如果体内葡萄糖过多,确实对健康十分不利。 2、蔗糖 改善贫血。蔗糖是低聚糖的一种,也是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食品添加糖,它的人体吸收率很高,食用以后会在肠胃中迅速转化成葡萄糖和果糖,为大脑和机体补充能量。 适当的蔗糖可增加氨基酸活跃度并促进蛋白质合成,还可以促进钙和铁的吸收,因此低血糖、营养不良、贫血者发病时可适当补充蔗糖,有一定缓解病情、辅助补血的作用。但摄入过多容易引起龋齿、脱水、肠胃炎症、血糖升高、肥胖等问题。 【主要来源】蔗糖类食品,比如白、红、黑糖,以及富含添加糖的饮料和食品等。 3、淀粉 血糖升高淀粉属于多糖类,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之分,会在唾液或胰液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而麦芽糖又会在肠道内水解为葡萄糖,并被人体吸收。 淀粉可增加肠道粪便分量,促进排泄;在肠道内分解时可产生大量丁盐酸,有一定抑制大肠内壁细胞癌变的作用。但摄入过多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肥胖、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 【主要来源】谷类、薯类、豆类等。 4、膳食纤维 有益肠道膳食纤维属于多糖类,分为可溶性和不可溶性两种,由于人体内不含β-糖苷酶,因此不能被消化和吸收。 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在肠道内吸附大量水分,促进排泄,还可以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延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胆固醇的吸收。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则能促进肠胃蠕动,缓解消化不良和便秘。 【主要来源】燕麦、黑麦、麦麸、糙米等未经精细加工的全谷物食品,笋、绿叶蔬菜、苹果、梨、桑葚等果蔬,以及魔芋、菊粉等制品。 5、乳糖 补脑补钙。乳糖是低聚糖,不被胃部吸收,会在人体的肠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其中葡萄糖提供能量,半乳糖则会形成半乳糖脑苷脂,参与大脑和神经发育。 乳糖还可以促进人体肠道内某些乳酸菌的生成,乳酸菌又可以促进钙吸收和肠蠕动,有益于骨骼和肠道健康。 【主要来源】母乳、动物乳汁以及乳制品、配方奶粉等。 6、果糖 脂肪增多。果糖是葡萄糖的异构糖,甜度最高,主要由肝脏代谢。果糖容易让人体胰岛素、瘦素水平降低,而饥饿激素水平升高,因此过量摄入可能引发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或高血脂等。 【主要来源】水果和蜂蜜是果糖的主要来源,高糖水果主要有榴莲、荔枝、提子、甘蔗、香蕉、甜枣、葡萄等。 这样吃糖更健康 糖尿病已经位列全球十大致死病因之一,多达一半的死亡患者属于60岁以下人群,可见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预防糖尿病!那么怎样科学吃糖才能不伤身,还能帮我们预防高血糖呢? 据《英国医学杂志》对近20万人超过10年的数据统计分析,糖类摄入量的多少可能才是死亡率高低的关键! 1、每天糖类能量不超过1/3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由食物提供的能量应不少于1200~1600大卡。而研究发现,在碳水化合物能量中,摄入糖类获得的能量占5~20%的人死亡率相对较低,比占35%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了17%,死亡风险降低了13%。 【建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人每天摄入添加糖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高血糖、糖前期、糖尿病患者则要更低,需谨遵医嘱严格控糖。 2、每天淀粉摄入占20~30%在每天通过碳水化合物获取的能量中,淀粉类能量占20~30%的人,要比只占10%的人死亡风险低了14%。淀粉主要来源于谷类、薯类主食,假如主食摄入不足,可能会对健康不利。 【建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人每日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3、每天膳食纤维摄入15~30g世界卫生组织各国营养学界建议,成人每天至少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然而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膳食纤维仅为13.3g。研究显示,每天摄入15~30g膳食纤维的人比每天只摄入5g的人,死亡风险降低了32%。 【建议】控糖适合常吃秋葵、山药、海带、银耳、魔芋等,特别是魔芋,除了膳食纤维还富含葡甘露聚糖,可以干扰身体对葡萄糖的吸收。

    2020-12-21

  • 糖尿病人饮食黑榜,这些食物吃了血糖一定升高!

    糖尿饮食黑名单——零食篇 1 薯片、薯条 拉黑理由:含致癌物、能量高 热量太高,而且这类零食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致癌物——丙烯酰胺。还有大量的的膨松剂、增味剂、反式脂肪酸以及过量的盐,所以不建议吃。 2 蛋黄派 拉黑理由:反式脂肪酸、添加剂 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和添加剂,蛋黄派在不求营养,只求口感的路上越走越远。高热量、高糖分只会让血糖“跳高”,为了解馋而吃,实在是不划算。 3 烤肠 拉黑理由:大量添加剂、油多、盐多 烤肠里的肉都是以淀粉、大豆蛋白等制成的仿造肉,为了让这种仿造肉吃起来更香,商家会在其中加入大量含有焦磷酸钠、山梨酸钾的食品添加剂。 4 炸鸡 拉黑理由:高热量、高脂肪 炸制食品带来的不只是美味,还有过高的热量和脂肪。患有糖尿病在饮食方面要低糖低脂低热量清淡饮食,不能吃炸鸡。 5 酥类甜点 拉黑理由:香精多、高糖、高脂肪 酥香的背后依靠的是大量脂肪、糖以及添加剂,虽然闻起来让人食欲大振,但跟蛋黄派一样,营养价值极低。 6 果脯、蜜饯 拉黑理由:极高的升糖能力。 果脯、蜜饯通常含糖量较高,可高达70%,对于糖尿病患者等不宜过多摄入糖的人群,最好选择那些以功能性甜味剂代替蔗糖的蜜饯产品。 糖尿饮食黑名单——肉类篇 1 太红的肉制品 拉黑理由:亚硝酸盐超标 2 烤串、熏肉 拉黑理由:致癌、油多 糖尿饮食黑名单——外卖篇 1 鱼香肉丝 拉黑理由:油多、盐多、糖多 2、水煮鱼 拉黑理由:油脂严重超标 3 麻辣香锅 拉黑理由:油多、盐多 糖尿饮食黑名单——饮料篇 1 各种颜色的果饮 拉黑理由:糖分多 2 碳酸饮料 拉黑理由:伤牙、伤胃 以上黑名单上的食物大多数都是加工类食品,这些食物不是添加剂多,就是油盐多;不是没有营养,就是把有营养的东西搞得没营养了。所以建议各位糖友不给黑名单食物“耍威风”的机会。 糖尿病人应该平衡膳食,也就是在总热量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谷类、肉、蛋、奶、蔬菜及水果种类齐全,以便获得均衡营养。 建议吃升糖指数低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青菜、芹菜等;水果如柚子、猕猴桃、草莓、青苹果;蛋白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纯牛奶、鱼类等;主食最好选择粗粮如玉米面、荞麦面、燕麦面做成的馒头。但都的注意量,一定要注意饮食,以免病情控制不好,影响生活质量。

    2020-12-17

  • 健康知识:每天认真刷牙三次,糖尿病风险可以降低8%!

    糖尿病与口腔疾病之间是一种双向关系,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诱发口腔疾病,口腔疾病也会导致糖尿病的恶化[1,2],糖尿病患者的口腔健康问题不加以控制将导致更为严重的全身系统疾病[3]。 既然口腔炎症能够预测糖尿病风险,那保持口腔健康是否能够降低糖尿病风险呢? 答案是肯定的! 并且降低糖尿病风险的这个小窍门完全没有技术门槛,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操作,那就是——刷牙! 1 每天认真刷牙三次,糖尿病风险可以降低8%! 最近发表在欧洲糖尿病协会(EASD)官方期刊《diabetologia》上的一项研究探索了刷牙次数是如何影响糖尿病风险的。 这项来自韩国的研究分析了2003年至2006年之间从韩国国家健康保险系统健康检查队列(NHIS-HEALS)收集的188013名受试者的数据,这些受试者均有口腔卫生指标或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完整数据,其中还包括了自我报告的口腔卫生行为(刷牙次数、出于任何原因的牙科就诊和专业的牙齿清洁)以及由口腔医生检查后上报的牙齿缺失的数量。 研究发现17.5%(大约六分之一)的受试者患有牙周疾病。在进行了10年的中位随访后,有31545人(16%)患了糖尿病。 在调整患者人口统计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血压,社会经济状况)、身体活动、饮酒、吸烟状况、血管危险因素和癌症病史后,研究者得出结论: 牙周疾病的增加使得糖尿病风险增加9%; 牙齿数量变化(缺失≥15颗)使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21%; 频繁刷牙(每天3次或以上)可使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8%!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来自韩国的研究并没有将其它影响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酒、吸烟、含糖饮料摄入等)纳入其中,仅就刷牙、牙周疾病和牙齿缺损数量等口腔问题进行了讨论。 研究结论可以看到刷牙本身对于糖尿病风险的降低作用,证明刷牙真的是一项超高性价比的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了! 2 刷牙对年轻人更重要! 除了上述针对总体人群的结果分析,研究者们还按照性别、年龄进行了分组分析,结果发现,52岁以下人群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受牙周疾病的影响更大!52岁以上人群患有牙周病,糖尿病风险仅增加6%,而52岁以下的人如果患有牙周疾病,糖尿病风险就会增加14%! 换句话说,好好护理牙齿、牙周疾病发病时间越晚,糖尿病风险也会更低!所以年轻人更要好好刷牙哦! 这项研究中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与性别有关的。 女性每天刷2次牙就能比只刷1次或者不刷的人降低8%的糖尿病风险,而刷上3次或更多,就能降低14%的糖尿病风险。而勤刷牙的男性却只能降低5%左右的糖尿病风险。 3 刷牙一定要用正确的方式吗? 相信不少人在看到口腔健康相关的文章的时候,都会被科普一遍“正确的”刷牙方法。但今天我们介绍的这项研究,并没有就这方面对刷牙这件事进行正确的方法指导。 总体来说,只要刷了,一定比不刷要好。 如果一味拘泥于正确的方式,反而可能会导致我们对刷牙这件事产生逆反,所以小编对于“不用正确的方式刷牙等于没刷”的观点并不赞同。 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刷牙和普通的口腔清洁(漱口水、清水漱口、牙线清洁等)不能等同起来,为了口腔健康、不得糖尿病,我们还是乖乖地每天认真刷牙3次吧! 参考文献: 1.Kudiyirickal MG。Pappachan JM.Diabetes mellitus and oral heathEJ].Endocrine,2015,49(t):27—34. 2.童利珍,欧阳燕,韩莹,等.2型糖尿病并发牙周病168例的健康教育[J].护理与康复,2014,13(2):180一181. 3.Darling—Fisher CS,Kanjirath PP.Peters MC.et al.

    2020-12-17

  • 中国糖尿病人群超一亿!想控糖这几点绝不能忽视

    糖尿病可以说是在如今社会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它给患者身心所造成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学会在生活中科学控糖,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根本治疗方法之一。不论糖尿病属何种类型、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是否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都应该严格进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控制。 今天小编奉上一个“控糖”的饮食攻略,各位小主请查收~ 1 饭前食醋 醋可减慢淀粉转化成糖的过程。醋中所含的乙酸有助于使淀粉酵素(可将淀粉转化为糖的一种酶)失效。醋还可以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新陈代谢。建议饭前适量喝点醋,或者在肉类或蔬菜上加点醋。 2 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每日3大餐分为5~6小餐,分别在早晨、中午、下午、临睡前进餐,餐间安排2~3次点心,以减少餐后高血糖,同时避免餐前饥饿感。注意,如果当天体力劳动强度大时,也应注意适当加餐。 想要控制好血糖,还需要在吃饭的时候控制好速度,要做到细嚼慢咽。因为当吃饭的速度太快时,可能会导致消化负担加大,更容易引起血糖波动。充分咀嚼食物,有助于吸收营养、降低血糖。 3 低GI饮食为主 “GI”即“升糖指数”,简单来说,越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的食物,其GI值就越高。一般来讲,难消化、胃排空速度慢的食物GI值较低。 由于粗粮、全谷类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相对比精细的米面来说更难被消化,因此它们的GI值都比较低。除了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之外,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GI值也比较低。所以日常的饮食,应该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的食物。 如:蔬菜能量低、含糖少,富含膳食纤维、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对于防止高血压和高血脂也很有好处。其中,以深绿色蔬菜(菠菜、芹菜、空心菜、韭菜等)为优先,因为它能更好的补充人体所需的钙质。 蛋白质来源以大豆及其豆制品为好,一方面,其所含蛋白质量多、质好;另一方面,其不含胆固醇,具有降脂作用,故可代替部分动物性食品。 4 控制主食摄入 一般来说,主食指代的是淀粉类食物,如米饭、面条等。富含淀粉的食物在水解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糖分,易导致餐后血糖升高,因此一定要控制主食的摄入。 日常尽量用全谷类、粗粮来代替精白米面,尽量保证有一定量的主食摄入,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血糖、治疗糖尿病。 5 补充铬元素 铬元素是高血糖的“克星”,铬元素有助于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的效率,让糖分更好进入到细胞,而不是停留在血液中,它是血糖调节剂。 所以日常饮食要补充含有铬元素的食物,如:牛肉、鸡肉、蛤蜊、鸡蛋、玉米、花生、蘑菇、菠菜、胡萝卜、香蕉、葡萄等。 6 变食物的加工方法 很多人都不知道,同样的食物,其加工的方法不同,也会使得他们对于糖类的吸收率有所不同。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妨改变一下食物的加工与烹饪方法。 通俗的来讲,越是精细的食物,就越容易被人体所吸收,也就越容易使得身体内的血糖含量升高,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与其食用一些精细的食物,不妨将食物整粒的进行蒸煮,对于水果来说也是一样的。 7 改变进食的顺序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进食时对于食物的进食顺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食物的进食顺序,也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血糖的含量。 简单的来说,在进食的时候,最先开始应该多吃一些不容易使血糖升高的食物,然后再吃一些主食,比如在进食的时候,可以先吃一些比较清淡的蔬菜,然后再少量的吃一些米饭,这样就会使得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上升指数比先吃米饭小很多。 以上7个简单饮食改变有助于控制血糖。 糖尿病人群是中风的高发人群,控制饮食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方面,糖尿病患者了解一些控制血糖的妙招是很有益处的。

    2020-12-08

  • 八个诊断糖尿病的误区一次扫清,求求你千万别再信了!

    糖尿病的诊断可不仅是喝糖水那么简单,往往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漏诊和误诊。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导致糖尿病漏诊的5个误区和导致糖尿病误诊的3个误区。 导致糖尿病漏诊的5个误区误区 1、没有糖尿病症状,应该没有糖尿病 病例:李大叔今年单位体检时被诊断为糖尿病,他不能理解,自觉平日里活动、精神都很好,没有口干、消瘦、尿多等任何不适,他觉得自己并没有糖尿病。 他的OGTT(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粉试验)化验结果显示:空腹血8.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2mmol/L。 正确答案:9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点是: 首先是年龄大,起病隐匿,不像1型糖尿病那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其次是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特别是口渴中枢功能减退,对血糖升高后的血液浓度变化感觉迟钝,加上平时肾小管浓缩功能差,夜尿多,所以大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甚至全程都没有典型的口干、多尿等临床症状。 所以不能依靠单纯的口干、尿多症状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 误区2:空腹及餐后血糖偏高,应该不是糖尿病 病例:李女士今年的体检结果在参考范围内,看了化验单后面的参考值范围后,她觉的自己也不是糖尿病。 她的OGTT(口服75克粉试验)化验结果显示:空腹血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9mmol/L。 正确答案:在诊断2型糖尿病时,我们的血糖就已经发生变化多年了,这一表现医学上叫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又叫糖尿病前期。 这时如果我们及时处理,可以防止糖尿病的发生。很多人往往忽略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的诊断,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成临床糖尿病,而且糖尿病前期已经启动了并发症的发生机制。 误区3:空腹血糖正常,不考虑糖尿病 病例:刘阿姨的单位每年安排体检,体检套餐中包含的空腹血糖项目每年检测均正常,直到近些天来因外伤后足部溃烂一直迁延未愈,大医院正规就诊后,医生告诉她患上了糖尿病足, 她的OGTT(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粉试验)化验结果显示: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5.2mmol/L。 正确答案:我们诊断糖尿病,要注重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 空腹血糖正常并不代表不存在糖代谢紊乱,餐后血糖≥11.1mmol/L,一样诊断糖尿病,不要陷入只测空腹血糖排除糖尿病的误区,餐后血糖高一样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误区4:普通餐的血糖正常,应该没有糖尿病 病例:王阿姨的体检套餐中同时包含了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空腹、餐后血糖年年检测均正常(普通餐)。 然而今年内分泌科医生的一包葡萄糖粉检测结果让王阿姨不能接受患糖尿病的这个事实。王阿姨自己分辨道:“我年年的体检结果空腹及餐后血糖都是正常的,我并没有糖尿病!” 她的化验单结果显示:普通餐试验: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2mmol/L。 OGTT(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粉试验):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2mmol/L。 正确答案:血糖的高低会受饮食结构的影响,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应该是在口服75克葡萄糖粉的前提下检测到的空腹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数值,有些患者在检测血糖时进食少或者单纯服用脱脂牛奶或蛋白类,检测到的餐后血糖往往偏低,OGTT试验才是糖尿病诊断金标准。 误区5:经运动饮食治疗血糖正常,不是糖尿病 病例:赵大叔前年单位体检时诊断为糖耐量异常,医生建议其饮食运动控制,定期复查血糖。今年体检,赵大叔看到化验单很开心,因此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糖尿病。 他的OGTT(口服75克葡萄糖粉试验)化验结果显示: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正确答案:赵大叔认为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表示糖尿病已治愈。糖尿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的慢性病。可以控制但不能根治。 在接受治疗后(包括单纯的饮食运动),患者的血糖可降至正常范围,但这并不代表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否则会导致病情恶化。 除了以上关于糖尿病漏诊的误区外,再来看看容易误诊糖尿病的3个误区。 导致糖尿病误诊的3个误区 误区1:血糖高一定就是糖尿病 很多人一查血糖高,就担心自己患上糖尿病,甚至到药店购买降血糖药物治疗,最后因严重低血糖住院抢救。 其实,有很多疾病(特别是内分泌疾病甲亢等)会引发血糖继发性升高,治疗原发病即可。 另外血糖高还可能是因为情绪紧张、发热等应激情况引发的生理性升高,还有一些药物可诱发血糖升高(降压药、降脂药等)。去除诱发因素即可恢复正常。 误区2:尿糖阳性一定就是糖尿病 过去医疗条件差,确实曾使用过用尿糖高来诊断糖尿病。远古时,人们通过偿尿有甜味来诊断糖尿病。顾名思义,大家会陷入到糖尿病一定会有糖尿的误区里。 但是后来发现,很多尿糖高的人不一定是糖尿病,因为尿检为无创检查,国人比较喜欢化验尿常规,往往会意外发现自己尿糖是阳性,从而担心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其实尿糖是由血糖浓度、肾脏对血糖处理能力共同决定。 故尿糖阳性/阴性都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有些药物及肾脏疾病会导致尿糖阳性。 误区3:指尖血糖高一定就是糖尿病 指尖血糖是指快速血糖仪测定的末梢毛细血管血的血糖值,从理论上说空腹时指尖血糖低于或等于静脉血糖。而进食后,指尖血糖会高于静脉血糖。 有些朋友喜欢借用身边糖尿病亲友的快速血糖仪来检测自己是否患上糖尿病,结果一测血糖高,陷入无谓的担忧,医院查静脉血检测又正常。 按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建议,静脉血糖值才能诊断糖尿病。但是指尖血糖可以作为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了解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当然,用指尖血糖作为糖尿病筛查是可以的。 总之,经常体检,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是必要的,对于诊断糖尿病,我们还是要听专业糖尿病医生的。

    2020-12-07

  • 高血糖也有记忆,教你20招,让血糖尽早达标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持久的高血糖不仅会进一步损害已经受损的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持续下降,高糖环境下诱导的氧化应激通过一系列反应损害我们身体的大小血管,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持续的高血糖,我们身体对此作出的反应是有记忆的。2003年,大型研究就提出了“代谢记忆”效应的概念。 什么是高血糖代谢记忆 糖尿病患者若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即使后期采取一系列降糖措施使血糖降至较低水平,仍有易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高风险,这种现象被称为血糖的“印迹”或“代谢记忆”效应。 不难想象,早期就开始的高糖环境,就像一个额外的富含营养的培养基,使我们身体的微环境发生变化,当出现明显可见的不适症状时,此时将血糖降至较低水平,已无法逆转高糖环境导致的胰岛β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凝血功能失调、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等。 比如说,糖尿病肾病晚期的患者,此时需要血液净化治疗,即使将血糖降至正常人的水平,他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已无法恢复至正常。 目前早期血糖控制达标的临床获益已证实,早期血糖控制达标可有助于β细胞功能的恢复和改善胰岛功能。 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使血糖尽快达标,可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且强化治疗的总医疗费用较常规费用低。 根据每位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每位患者应早期并长久地控制血糖达标,不仅有以上益处,也是保障我们日后生活质量的唯一手段。 保持血糖达标的20招 为早期把血糖控制达标,给大家提出20条小建议,希望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争做控糖达人。 1、无论你是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还是已有一定糖龄、且合并并发症的患者,只有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糖尿病,才能做好糖尿病的管理。 2、丢掉焦虑、紧张、害怕等情绪,积极面对糖尿病,只有和“糖”友好相处,才是真正的“糖友”,“糖”才会用你想要的结果回报你。 3、改变生活方式是降糖最基础且非常有效的方式,戒烟戒酒,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少坐少躺,多做户外运动。 4、安全、平稳地降糖达标是必须的,避免血糖坐过山车。高血糖可导致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的损害也不可忽视,除了大家知道的高血糖对大脑有损害外,反复持续的低血糖也参与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5、依据病情,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时候绝不抵触,正确认识胰岛素,强化胰岛素治疗有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 6、建立适合自己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不挨饿降糖,七八分饱刚刚好,即使在聚餐时也要守住自己的最低进餐底线原则。 7、早餐一定要吃,认真对待你的每一餐的营养。 8、每天适当进食粗粮,每餐都要有绿叶蔬菜,适量摄入水果。 9、规律监测血糖,至少一周的血糖监测时间点要覆盖空腹血糖、三餐后血糖、睡前血糖、早餐血糖高时注意监测凌晨2-3点的血糖。 10、定下适合你自己的可行性目标,比如说工作、学习比较忙的时候,不能每天坚持跑步,改为隔天跑步1次;下雨天不能户外跑步的时候,可选择室内宽敞之地做操、跳绳等。 11、爱吃的易升糖的食物,放在血糖偏低或者餐后有时间运动的时候吃。 12、坚持每3个月复查身体指标,及时了解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危险信号,及时遏制。 13、不要熬夜。良好的睡眠有助身体机能修整,熬夜影响身体代谢,影响血糖控制。 14、根据胰岛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来选择降血糖药物,规律用药,不要吃吃停停,以保证药物的效果。 15、降糖药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血糖控制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的变化,药物的类型、剂量也要随之改变。 16、其他代谢性疾病不可忽视。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痛风、非酒精性脂肪肝,血脂、血压、尿酸控制达标,对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很重要。 17、预防感染,尽量避免急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急性肠胃炎等疾病的发生。 18、糖尿病管理过程中,体重管理不可忽视,特别是腹型肥胖的患者,减重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19、让家人、朋友、同事了解你的病情,帮助你控糖,监督你的饮食方式,不健康时及时提醒。 20、积极学习糖尿病相关的基本知识,知道怎么防高糖、怎么处理低血糖。

    2020-11-30

  • 医生为糖尿病患者量身定制的“运动处方”,赶快收好!

    1 运动的好处 与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一样,运动治疗也是糖尿病整体治疗不可或缺的一环。科学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及机体免疫力。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运动还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辅助降低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减少降糖药物用量。病情较轻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以不用降糖药,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就能够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尽管运动对糖尿病人益处多多,但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运动。有严重并发症或者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盲目运动可能会加重病情。 此外,也并非只要活动身体就一定是有效运动。倘若只是漫不经心地随便活动,肯定起不到预期的运动效果,但若一味地追求运动的强度而忽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样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哪些病人适合运动?应该选择什么项目?究竟该如何运动?这里面其实大有学问。只有讲究科学、合理安排、因人而异、持之以恒,才能真正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之目的。 2 运动前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运动安全,运动前应做到: 1、到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 检查项目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心电图及心功能等,看看有无心血管、神经以及其他方面的并发症。可咨询医生建议目前的病情是否适合运动、哪种运动更适合、运动量该多大,以及运动中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 2、每次运动前检查足部并选择合脚的鞋袜。 要特别注意鞋底平整,不能有沙、石之类的异物。 3、运动时应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片”。 卡片上应写上姓名、亲友联系方式,写明你的病情。如果出现意外,便于他人采取急救措施及帮助联系患者家人。 4、随身携带含糖食品。 如糖块、巧克力、饼干、甜饮料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 5、最好结伴运动。 让同伴知道你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应如何处理。 3 合理选择运动方式 运动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主要依据体内氧代谢状况而定。 “有氧运动”(也称“耐力运动”),顾名思义就是在有氧状态下进行的运动,是指能增强体内氧气的吸入、运送及利用的耐力性运动,其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新陈代谢,辅助降低血糖及血脂。 适合糖尿病人的有氧运动项目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爬山、健身操、交谊舞、太极拳、游泳、划船等,患者可根据自身病情及爱好选择。 “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其特征是运动时氧气的摄取量非常低,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如短跑、举重等竞技性运动,此类运动能促进体内升糖激素的分泌,反而会使血糖升高。 步行是最安全简便、易于坚持的一种方式,被认为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体质较差者)的首选运动项目。 健身跑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适合于体质较好、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当然,糖尿病患者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病情、体力状况、环境条件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例如,住高层建筑者,可进行爬楼梯运动或跳绳、原地跑等运动。 4 科学确定运动量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量一定要适中。运动强度过大,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且会加重心脏负担,对身体有害;运动强度过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和控制血糖的目的。因此,科学确定运动量很重要。 1、“交谈试验”法:这是衡量运动强度的一种简便方法。运动时达到刚好还能自然交谈的程度,表明运动强度比较适中;倘若运动时气喘吁吁,交谈困难,表明运动强度过大,须适当降低。 2、“自我感觉”法: ①运动量不足。运动后无汗,无发热感,心率无变化或休息2分钟内恢复。 ②运动量适当。运动后有微汗,轻松愉快;稍感乏力,休息后可消失,次日体力充沛。 ③运动量过大。运动后大汗、胸闷气短;非常疲乏,休息后15分钟脉搏未恢复,次日周身乏力。 3、“适宜心率”法:即通过数运动后即刻的脉搏来了解自己的运动强度是否适宜。如果运动时的脉搏(次/分)达到“170-年龄”,说明运动强度适宜。例如,一位50岁的患者,运动中的适宜心率大约是120次/分(170-50)。此外,还要注意血压变化,运动强度以收缩压不超过180毫米汞柱为宜。 5 定时、定量运动 运动治疗的目的是与饮食、降糖药相互配合,控制好血糖水平。因此,运动不得随意而行,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及运动频率尽可能相对固定。 1、固定时间:糖尿病患者每次运动的时间要保持相对固定。 多数学者认为,餐后1小时是糖尿病患者开始运动的最佳时间,因为此时段体内血糖水平相对较高,运动不容易导致低血糖,而且对降低血糖的帮助最大。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运动,尤其不宜在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尚未进餐时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 2、固定强度:运动强度宜相对固定,这样可以减少血糖波动、防止低血糖发生。 3、固定频率及时长:美国糖尿病预防研究表明,每周运动至少150分钟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时间过短达不到理想效果,过长则容易损伤骨骼肌肉。每周至少安排5天、每次运动时间在30分钟左右。 当然,年轻体质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延长运动时间,而年迈体弱者可以酌减。切忌平日不运动,攒到周末“暴炼”。 6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运动量(<最大耗氧量的40%)开始,持续时间为5~10min。若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能够继续适应运动,再逐渐进入中等强度的运动(最大耗氧量的50%~60%)。运动中及运动后如出现呼吸困难、胸部有压迫感、头晕、头痛、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严重者须尽快送往医院诊治。 此外,无论采取哪种运动方式,都必须长期坚持,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起不到锻炼效果的。有资料表明,终止运动锻炼3天,已获得改善的胰岛素敏感性会随之消失。因此,运动疗法的实施每周至少3次以上。 7 做好运动前热身与运动后放松 为确保运动安全,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整理放松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1、热身运动:运动前先做5~10分钟的低强度有氧热身运动,例如,在跑步前先做些伸展运动,然后慢走5~6分钟,再逐渐加快步频。目的是通过逐步增加运动强度,提高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能力,提高关节、肌肉的柔韧性,以免运动使肌肉拉伤。但要避免屏气动作,因屏气可使收缩压升高。 2、放松整理:运动时大量血液聚集在四肢肌肉组织中,若突然停止运动,血液不能很快回到心脏而导致暂时性脑缺血,引起头晕、恶心甚至虚脱等症状。因此,运动不要突然停止,至少要做5~10分钟的整理运动,使心率恢复至每分钟比静息时高10~15次的水平后再停下来休息。例如,慢跑20分钟后,逐渐改成快走、慢走、伸腰、踢腿,再步行回家休息。 运动治疗强调个体化,不同年龄和体质的个体,在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时各不相同,运动不足或过量皆不足取。此外,运动必须遵守的3个原则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2020-11-30

  • 糖尿病患者到底怎么吃,这份攻略免费送给你!

    对不少糖尿病人来说,吃什么怎么吃成了一个大难题。有人认为,得了糖尿病,主食水果都不能吃;有人认为,得了糖尿病,就是简单地控糖就行了…… 糖尿病患者到底应该怎么吃,今天将这份攻略免费送给你! 这些误区要注意 误区一:饮食治疗就是饥饿疗法 这是不对的。 糖尿病患者应维持标准体重,摄入和自己的标准体重及活动强度相一致的食量,若采用饥饿办法就可能使自身的物质被消耗,导致体重下降,引起代谢紊乱。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失衡,这样不但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反而造成血糖波动大而加重病情。 误区二:“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 这也是一大误区。 因为“无糖食品”中的“无糖”指的是应用木糖醇替代甜味剂,然而木糖醇和葡萄糖一样,都属于碳水化合物。所以,木糖醇在代谢阶段可能不需要胰岛素参加,但在代谢后期,仍然需要胰岛素的促进。 因此,木糖醇不能降低血糖,反而吃多了会导致甘油三酯升高,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 误区三: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 很多病人提起水果如谈虎色变,自患病后不敢问津。其实,水果口感好,还能补充大量维生素、果酸和矿物质,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但是要适量。通常建议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含糖量较低及升高血糖速度较慢的水果。像香蕉、葡萄等含糖量较高的水果,糖尿病人不宜过多食用,但是也可少量进食。 误区四:碳水化合物是“魔鬼”,以肉类代替主食 碳水化合物被一部分人“妖魔化”了,他们认为,米饭、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其本质是“糖”,就不敢吃了,选择以肉类来代替主食。 而事实上,虽然提倡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但我们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也不能完全离开碳水化合物,它是我们最主要的热量来源。根据相关指南推荐,糖尿病人的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应当占总热量的50%左右。主食类食品可以粗制米、全麦面、杂粮等为主,这些食物膳食纤维含量高,有较强的饱腹感,且不会引起餐后血糖的快速升高。 另外,如果以肉类代替主食,可能会导致蛋白质代谢废物增加,加重肾脏负担。而且,蛋白质的分解,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热量,得不偿失。 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摄入鱼类、牛肉、鸡肉等,但是肥肉、动物内脏等,则因胆固醇含量高不建议糖友食用。 糖尿病人该怎么吃? 1、科学计算人体一天所需的总热量 根据体型和劳动强度算出每日每公斤体重所需的热量,根据每公斤体重所需热量估算每日所需总热量。其中,糖尿病人每公斤体重需要25-30千卡热量维持。每天所需的热量公式为:每日所需要的总热量=理想体重×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量。其中,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2、改变烹饪方式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烹饪方式,但过甜、过咸、过辣的食物都是糖尿病人在饮食原则里的禁忌食品。在烹调食物时最好是能采用清蒸、水煮、凉拌、卤等方式。 3、合理分配一日三餐 一日三餐最常见的分配方案为早餐1/5、午餐2/5,晚餐2/5或早、午、晚各占1/3的热量。 如果患者易出现低血糖,可在两餐间加餐。 睡前加餐可选用牛奶、鸡蛋、豆腐干等蛋白质食品,因为蛋白质转化成葡萄糖的速度较慢,对预防夜间低血糖有利。 4、适当运动 在饮食调理的前期,除了合理的饮食外,适当的运动也很重要,适当的运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很多患者都在调理前期就停服了降糖的药物,以至于血糖突然的上升,因此在血糖还没正式稳定之前一定要配合一定的药物来控制。

    2020-11-27

  • 气温升高,血糖爆表?原来是忽视了这两个因素!

    进入夏季后,很多人的血糖就开始不稳了,内分泌诊室的糖尿病患者也日渐增多。 最近全国不少地方的气温爆表,气象部门连连发出高温预警,在这种情况下,不注意糖尿病治疗中的细节,可能导致血糖值爆表。 25岁小伙儿得了糖尿病 杭州的小李今年25岁,刚上班3年。近日,他因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竟被查出患上了糖尿病,血糖已经“爆表”了。医生发现,这跟他连续3年把饮料当水喝有关。 小李家里是经营食杂店的,小时候就喜欢喝饮料。近3年来更是拿饮料当水喝,几乎不喝白开水。有一天,他妈妈上卫生间发现地面粘拖鞋,觉得很奇怪。小李说这段时间排尿时,如果溅在坐便外面,自己也感觉到有点黏黏的。母亲觉得不对劲,马上领着他上了医院。 医生经过询问得知,小李说最近这两个月,总觉得口渴,体重也下降了近10斤。医生表示,这些都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果不其然,血检结果显示,小李的空腹血糖值是上限值的3倍还多。 生活习惯影响血糖控制 气温日渐升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习惯也可能有所改变,这些改变都可能影响血糖控制。    1. 睡眠习惯  夏季太热,可能影响患者的睡眠,失眠不仅影响血压,也会对血糖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建议患者在夜间营造一个较好的睡眠环境,避免过热、过冷,如果晚上吹空调要避免冷风对着人吹,而且应盖上适宜的被子。  此外,一些人可能在夜间发生低血糖,但不知道,早晨起床后睡衣是潮湿的,以为是天热出汗,导致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从而延误治疗,这一点需要注意。    2. 饮食习惯 夏季不少人的饮食习惯也有所改变,一些人晚餐时间推迟,或者增加了夜宵,一方面规律饮食打乱之后可能需要调整降糖方案,另外,夜宵虽然都是小吃,但边吃边聊,有时还会喝点啤酒,不知不觉会饮食过量。   夏季人们吃冷饮或者凉食较多,需要格外注意食品卫生,如果不慎导致急性胃肠炎,需要及时就医,否则可能因为腹泻、呕吐,炎症反应导致机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如果没有及时调整降糖方案,有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此外,夏季出汗较多,糖尿病患者要及时补充水分,外出应该携带水杯以便及时补充水分。如果饮水过少,血液浓缩也会升高血糖数值。    3. 运动习惯  运动虽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很重要,但是夏季锻炼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时机。有的人嫌天气炎热,在清晨五六点钟早起晨练,这时往往是空腹运动,有可能出现低血糖。另外,有的人三餐后都喜欢运动,但是不宜选择中午外出运动,这时候气温最高,日晒最强,容易晒伤或者中暑。 因此,夏季运动建议选择早餐后或者晚饭后,而且运动前和运动后都需要监测血糖,以便根据血糖调整运动量或者治疗方案,避免血糖过低或者过高。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水平较高(>14mmol/L)不建议运动。因为在运动开始后会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糖反调激素水平增加尤其是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肝糖输出增加,加上运动使胰岛素分泌抑制,导致血糖浓度急剧上升,病情加重。 这两个因素不容忽视 1.皮下脂肪增生 有些老年患者打了胰岛素血糖依然不好,忽高忽低,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在一个部位注射胰岛素导致了皮下脂肪增生。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皮下脂肪增生的患病率高达53.1%。胰岛素注射于皮下脂肪增生部位会导致胰岛素吸收显著下降,血糖波动增加。    2.测血糖前不洗手  有些患者吃完东西没有洗手,直接测血糖,导致手指上的残留糖分带到了血糖试纸上,造成测出错误的血糖值。  所以,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测血糖前,无论有没有吃东西,都应该洗完手再测血糖。

    万户良方 2020-05-29

  • 糖尿病患者想吃水果:6 点建议

    之前一则《国民蔬果摄入量不足,专家建议每天吃一斤蔬菜半斤水果》的新闻引起大家的关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水果可以吃吗?又如何在食用水果的同时保证血糖的稳定呢? 水果还是要吃的 摄入红肉、加工肉食和含糖饮料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而摄入富含水果、蔬菜、坚果、全谷物和橄榄油的饮食会减少糖尿病风险。 鼓励采用碳水化合物来源包括水果、蔬菜、全谷类、豆类和低脂奶的膳食。 中国新的研究告诉我们,水果还是要吃的,尤其是新鲜水果。 研究显示,保持摄入新鲜水果习惯的健康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降低;同样习惯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也更低。 与极少摄入水果的糖尿病患者相比,每周保持 3 天及 3 天以上摄入的患者死亡率下降 17%。另外,他们患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也分别下降了 28% 和 13%。 水果中的「糖」不会像精制糖一样被代谢,而且水果是膳食纤维、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维生素、多酚)的良好来源,这些成分可能协同作用,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代谢活性,从而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以及降低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产生。 什么情况下可以吃水果? 对于糖尿病者,空腹血糖在 7.8 mmol/L 以下,餐后 2 小时血糖在 10 mmol/L 以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 7.5% 以下,近期没有血糖「过山车」的现象(忽高忽低)时可以吃水果。 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可用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当水果吃,等血糖平稳后再选择水果。 选择什么水果好? 糖尿病患者需要选择低血糖负荷(GL)、低血糖指数(GI)以及新鲜的水果。 生的、青的水果利于血糖控制。水果颜色、形状尽量多样化。 记住果汁≠水果,因水果变为果汁后糖负荷较高,容易造成血糖升高,不利于血糖的控制;而且维生素及纤维素流失、饱腹感下降、总能量增加。另外,水果罐头也不要吃。 下表为 100 克常见水果的 GL 和 GI 值。 有研究表明,富含黄酮类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与糖尿病患者较低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水平有关,另外,增加黄酮类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是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视网膜病变风险降低 30%。桔子、柠檬、葡萄、樱桃、柚和猴猕桃是黄酮类化合物特别丰富的来源。 每天能吃多少水果? 建议每天摄入新鲜水果 200 克(大概是自己拳头大小),分 1~2 次进食。若病初没有进食水果,血糖控制良好后可以进食水果,此时需注意总能量不变。例如,200 克左右的苹果含有约 90 千卡的热量,故在增加摄食水果时,应减少半两 (25 克)的主食。 什么时候吃水果比较好? 建议两餐之间吃水果,每次 100 克,或在饥饿时及体力活动之后,作为热量和营养素补充。通常认为在上午 9~10 点,下午 3~4 点,临睡前加餐比较好。 血糖监测 在食用同一种水果的情况下,不同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反应有可能不同,建议吃水果之前,以及吃水果后 2 小时测一下血糖。 万户健康 Health for all

    万户良方 2020-04-24

  • 你被这8个控制血糖的谣言忽悠过吗?

    糖尿病患者除了吃药、打胰岛素之外,都很当心生活中的细节,唯恐一个不留神,血糖又飙升了。但是备不住朋友圈里,大家发来发去的那些「注意事项」。让我们揭开层层迷雾,看看哪些是谣言。 友情提醒:以下这些都是错的! 误区一:只要不吃甜的食物,血糖就不会升 甜味的糖会升高血糖,但没有甜味的淀粉在消化之后也会变成葡萄糖。 所以,所有含淀粉的食物,比如米、面、高粱、燕麦、红薯、土豆等,也都会升高血糖。关键是吃的量要控制好。 误区二:糖尿病人要注意选择无糖产品 很多所谓的「无糖产品」,比如无糖饼干、无糖麦片、无糖藕粉等,虽然不含有人工添加的蔗糖,但仍然含有大量淀粉,有的甚至还添加了淀粉糖浆、葡萄糖浆、麦芽糖浆、麦芽糊精等配料。 它们升高血糖的速度毫不逊色于日常所吃的白糖,所以还是少吃为妙。 误区三:糖尿病人绝对不能喝粥 我们一般都告诉糖尿病患者不要喝白米粥,但燕麦粒煮成的粥和杂粮杂豆占一半以上的杂粮豆粥可以喝,因为它们的血糖反应相对较低。 那种以精白米为主,少量点缀一点杂粮的所谓八宝粥,以及加了一点点鱼片肉片蔬菜碎的,熬的非常熟烂的广式白米粥,还是不要喝了。 误区四:所有杂粮都能帮助控制餐后血糖 并非所有杂粮都能帮助控制餐后血糖。 在白米白面之外,以杂豆类的餐后血糖上升速度最慢,比如芸豆、豌豆、红小豆、绿豆等;其次是整粒的燕麦和荞麦;然后是大麦、全粒小麦;接下来是黑米、糙米、小米、玉米等其他粮食。玉米糊糊升高血糖的能力,并不比白米粥低多少。 误区五:糖尿病人可以用鱼肉蛋类来替代一半主食 有的糖尿病人觉得不能多吃主食,为了控制血糖,可以大量吃鱼肉蛋来代替主食。 这完全是一个误解。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来说,肉应该适量吃,并鼓励有部分日子用豆制品来替代肉类。 误区六:主食里加点油,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上升 做主食时添加油脂,做成烧饼、花卷、葱花饼之类,并不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上升。 油脂本身虽然不升高血糖,但油脂延缓血糖上升的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过多油脂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使此后的血糖控制能力下降。 误区七:需要控制血糖的人不能吃水果 需要控制血糖的人可以少量吃各种水果,其中优先选择那些升糖指数较低、甜味较低的水果,比如苹果、桃子、杏、猕猴桃、橙子、柚子、草莓、蓝莓、桑葚等,一次可以吃拳头大小的量。 荔枝、桂圆、葡萄之类含糖太高的水果,只可在两餐之间每次吃三四粒,而且需要相应扣减三餐主食。 误区八:糖尿病人不能喝牛奶和酸奶 有些人觉得,因为牛奶里含乳糖,酸奶含少量乳糖和蔗糖,所以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其实,虽然牛奶里含乳糖,其血糖反应仍然比米饭馒头低得多,而且在早餐喝牛奶配合粮食类主食,能延缓血糖上升速度。乳酸有延缓餐后血糖上升的作用,含糖酸奶血糖上升速度也比米饭馒头慢,无糖酸奶更无需顾虑。 再次提醒:这些都是错的! 万户健康 Health for all

    万户良方 2020-04-24

  • 糖尿病很怕这8种蔬菜,多吃还能“逼走”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虽然并发症可能有严重致命的后果,但是,只要控制得当是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的。而这其中,饮食控制就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专家曾表示,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中最重要的一匹马,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并不是单纯控糖,而应该控制总热量摄入,同时均衡营养摄入,少量多餐,戒烟限酒。应该制定饮食计划,称重饮食,定时定量进餐,每日的总热量摄入要量化。 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饮食? 根据专家的解释,控制总热量摄入多少应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具体计算。首先需要计算出糖尿病人的标准体重。公式是: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 实际体重在标准体重10%范围内为正常,低于10%为偏瘦,超过10%为超重。其次,查表确定每公斤体重所需要的热量,并计算出每日所需要的总热量。公式是:每日所需要总热量=标准体重(公斤)×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量。 八种蔬菜是糖尿病“天敌” 而很明显,热量最好控制的饮食就是蔬菜了。很多蔬菜在降血糖方面都有很好的帮助,那么,哪些蔬菜是糖尿病的“天敌”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推荐几种常见的“天敌”蔬菜。 1菜花 菜花清煮也能有很鲜美的滋味,因此很多人都喜欢吃。而且菜花中富含矿物质铬,铬能有效地调节血糖,改善糖耐量。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菜花不宜煮得过棉过烂,否则会导致营养成分的流失。 2豌豆 豌豆和菜花一样,富含铬,可促进胰岛素分泌。 3青椒 这是让很多人意外的选项,事实上,青椒中的硒元素元素能促进细胞对糖的吸收,令餐后血糖不致上升过快。可调节血糖。 4空心菜 有研究表明,空心菜能够帮助二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尤其是紫色的空心菜效果更佳。 5蚕豆 蚕豆中的膳食纤维丰富,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餐后血糖值,神奇的是,它还能预防高血压并发症。 6圆白菜 圆白菜中富含维生素E,可以促进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和形成,进而调节血糖。 7山药 这主要是从中医理论出发的考虑,中医认为山药健脾益胃、滋肾益精,而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体的肝肾脾相关,正好对应。 8四季豆 但是需要提醒,四季豆一定要加热至100摄氏度以上才能彻底煮熟,不然很容易发生中毒事件。 万户健康 Health for all

    万户良方 2020-04-24